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传说

龙窖山(药姑山)的传说故事

发布日期:2021-03-18 09:58:36 来源: 点击量:853

20.jpg

一、老龙潭的传说

老龙潭位于龙窖山(药姑山)三仙坦不远处,是通城临湘的自然分界线。古潭群山环抱,潭水碧波荡漾,深不见底,上有瀑布飞泻其中,如白帘倒挂。下连三潭,即鸳鸯潭、三仙潭和观音潭,又名三潭映月。

传说老龙潭底可直通洞庭湖,不知何年月,洞庭龙王的十三太子贪玩顺着潭底通道来到老龙潭,从此霸据一方,为非作歹,不觉已过九九八十一年。这十三太子强掌一方云雨,造成当地十年九旱,黎民百姓灾难重重。适逢乙丑年大旱,百日无雨。药姑山附近的老百姓,请求广元寺广元大法师去老龙潭求雨。广元大师秉性刚烈,自认法力高强。言道:“若善求,恶龙更加得意忘形,年年无雨。只有活捉老龙,才是上策。”

按照广元大法师的要求,不带三牲祭礼,带徒弟和阳兵100人,草鞋360双 ,锣鼓32套,联三铳100把。到老龙潭后,先将360双草鞋放置8个山头,摆成八卦降龙阵。并吩咐:“本僧作法降龙时,满山丝茅叫,遍地草鞋跳时,大家敲锣、击鼓、鸣铳助威,千万不能喧哗、嘻笑!”徒弟们听了,不解其意。广元法师再三喝道:“牢记,丝茅叫,草鞋跳,鸣锣击鼓,不准嘻笑。”一切准备就绪,广元法师请神念经作法。他头束红巾,身披加裟,一手握螺号,一手握降龙斩妖剑。一声螺号山鸣谷应,脚一蹬飞沙走石,剑一舞电闪雷鸣。符水一喷,大喝一声,火焰三丈。广元大师将剑插入潭中,喝道:“大胆妖龙,赶快出来!”这时遍地丝茅呼叫,草鞋狂跳,潭水翻腾,水柱冲天,老龙现出背脊。广元师法跃入水中,骑上龙背,用红巾缚住老龙的脖颈,准备擒上岸来。这时众阳兵和徒子法孙,只顾嘻嘻哈哈看热闹,忘记了鸣锣击鼓放铳。尽管法师法力用尽无济于事。老妖龙趁势把尾一摆,将广元大师卷入水中,降龙斩妖剑也无影无踪。说时迟那时快,广元大法师急中生智,潜入潭底,把缚龙颈的红巾打了个死结,老妖龙被缚得喘不过气来,只得上下翻串,不停地打滚,一时间,潭浪翻波,地动山摇,100个徒弟和阳兵纷纷落入潭中,大都淹死,侥幸没有被淹死的,也被龙尾弹到石壁上粉身碎骨。一潭清水顿时变成一锅红血汤。老恶龙在老龙潭足足翻滚了六六三十六天才死去,广元法师变作一只大水獭,口衔红巾,把死恶龙从潭底拖到洞庭湖。从此,龙窖山(药姑山)一带,人旺年丰,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二、雷公崖和白云寺十八罗汉的传说

雷公崖为通城进龙窖山(药窖山)之关口。悬崖如削,崖下谷不见底;谷水中出,飞瀑如练。崖壁辟有行入通道,望崖下万丈深渊,不寒而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说起雷公崖有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有十八个孤儿拜结为兄弟,在药姑山合伙做强盗,拦路抢劫。有一天十八兄弟遇到一位不凡的长者。长者道:“你们十八兄弟在此落草为盗,不是好汉,应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才是你们的出路。”老大言道:“我们自幼无父母,无人管教,不知从何作起?”长者指点道:“人以忠孝为本,你们就从行孝做起吧!”说完长者扬长而去。兄弟们觉得长者言之有理,不应做强盗要做好人。正在寻思如何孝时,忽然来了一讨饭的老妪。众人上前询问,得知老妪是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乞讨为生。老大与众兄弟商议,决定认老妪为娘,行孝天下。老妪道:“既然要认我做娘,得依我三件事。”老大言道:“母亲只管吩咐。”老妪道:“一、不做强盗,多行善事;二、天天要为我洗脚;第三件到时再说。”十八兄弟一一答应。从此兄弟们住山洞,搭茅棚,勤耕苦做,奉养老娘。洗心革面,积极行善,天天轮流为娘洗脚,无一间断,知冷知热,体贴入微,一年两年三年,春去冬来已是十年整。这年冬,老母重病,茶饭不思,滴水不进,将众儿叫到床前道:“娘在人间时日不多了,最后求你们一件事,在我死前想吃个鲜桃。”时值严冬,龙窖山(药姑山)冰天雪地,哪里有桃子!兄弟们心急如焚,如若不了却老娘心愿,她怎能泯目,我们也枉做男儿,老大吩咐众兄弟顶着风雪上山寻找。说也奇怪,老幺在白云寺前山峰巨石顶上发现一棵桃树,并有一个鲜红的大桃。兄弟们惊喜不已,但要想摘此桃,比登天还难。为了老娘生前能吃上鲜桃,兄弟十八人不畏生死,垒起人梯往崖上爬。当第一个抓住桃树时,因用力过猛,将桃树连根拔起,此时,峰顶一块巨石滚下,兄弟十八人统统滚下深谷,无一幸存。在十八兄弟坠崖时,一颗红桃飘然上天。没过一个时辰,数九寒天,电闪雷鸣,一声巨响,桃树生根的山峰被雷劈掉一半。传说雪中鲜桃是天上仙女变化的,她上天告之玉帝,玉帝令雷电圣母壁峰成崖。玉帝还传旨观音,安置十八兄弟。观音接旨传十八弟兄上天道:“尔等改恶行善,行孝舍身,感天动地,封你们十八人为白云寺罗汉。”这就是雷公崖与白云寺十八罗汉的来历传说。

三、向天狮的故事

向天狮为龙窖山(药姑山)一奇峰,形如雄狮。峰凹下,似张口仰天长啸,故名向天狮。老百姓中传说姜子牙去三仙坛赴会,至离香水坪一里一处,他的坐骑狮不走了。子牙掸指一算,此物天数已定,与主缘份告尽,随即法指一点,雄狮变成一座山峰。

据说雄狮成山后,但不守本分,一百年要开一次口,开一次口要吃掉五州十县的稻粮,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姜子牙得知,便设法让狮子向天张口,不能危害良民。还说,有人葬得狮口地,世世代代穿朝衣。又一个百年到了,一日尖山畈一樵夫来到狮子峰,见一山洞如殿,洞边岩石如利齿,樵夫想,此地莫不是狮子口,真是天赐良机,能得此风水宝地,是祖先的阴德。樵夫将铁枪担猛力往洞门一插,准备坐下歇息。铁担一插下,猛听一声长啸,群山震抖。顿时山洞向天闭合,樵夫葬于洞中。从此狮峰就叫向天狮,狮子也再不能开口蚕食民间稻粮了。樵夫活葬向天狮后,家道兴旺,官运亨通。上至极品三公阁老,下及知县洲府,子孙后代兰桂芬芳。

四、香水坪

香水坪为龙窖山(药姑山)独烛峰下一开阔地坪,有数十亩之大。此地芳草萋萋、花木峥嵘、蝶飞蜂舞、莺啼雀呜,是一坐天然公园。一股清泉从坪中流过,花落水中,流水成了花溪。走进坪地香风袭人,沁入肺腑。喝一口山泉清水爽口,香味无穷。天久日长,花香溶入水中,使泉水变香。人们就把此地叫做香水坪。

传说香水坪的泉水是从天上流下来的。玉皇小女七姐到药姑山后,后宫有个香妃娘娘是七姐的乳母,终日思念,泪如泉涌。泪水流到独烛峰脚下,变成一股泉水流经山脚地坪,散发清香,就成了今日的香水坪。

五、五马奔槽

药姑山腰有五条并列的山岭,形似五匹骏马。山头耸立,象马昂首长嘶,山脊松杉茂密,如棕毛飞扬。岭前有一口长方形周围数十丈的大水塘,叫泥水塘。塘水清澈见底,青草浮生。一棵千年枫香树耸立在塘边,人们称此树为“栓马桩”。故日“五马奔槽”。

相传孙悟空在天庭当弼马温时,发现五匹黑马找不到槽头,大声长嘶,孙悟空一气之下,猛抽一鞭,将五匹黑马打下凡间,正好下落到药姑山,在泥水塘喝足吃饭后,长睡不醒,慢慢变成五个山岭。这就是今天药姑山栩栩如生的五马奔槽。

六、独烛峰

独烛峰又名独烛照青天。在向天狮、五马奔槽和香水坪之间,有一奇峰凸起,直插云天。峰高陡削,飞鸟难落脚,猿猴畏攀援。

相传李氏三姐妹在三仙坛修炼时,诵经念佛,点长明灯仅灯草用去三千斤,照蜡烛化的腊油就堆起一座峰。后来三姐妹修炼成正果,腊峰变成了山峰。就是现在的独烛照青天。

七、九脚岭

九脚岭又名九曲岭。在鸦雀山背有一高岭,山路蜿蜒盘旋,九曲回肠。

相传吕洞宾与何仙姑上药姑山,因何仙姑功力非凡,双脚不站地,飘然而行。吕洞宾追赶不上,心急如焚,使尽全身解数,九步登上九曲岭,终于追上了何仙姑。故又叫九脚岭。

八、寒婆寨

从石凉亭到卢坡之间,有一石寨叫寒婆寨。

据说在很久以前,远方一贫寒之女,来药姑山削发为尼,走到半山腰,见古木参天,繁花似锦,风景宜人,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于是,寒女就垒石筑寨在此安家。她常年累月为过往行人供茶、不取分文。岁月如水,如花少女已成为白发老妪。石寨也就约定俗成叫做寒婆寨。

九、凤形埂

距桂竹源一公里处,有一岭叫风形埂。

传说从五彩云南飞来一只凤凰,在药姑山上翱翔,想找个落脚处,忽然发现一茂林修竹,鸟语花香之地,决定在此筑巢为寓。时过千年,凤凰埂变一山岭,形如展凤凰,山脊叫凤形埂。

十、双龙戏珠

在药姑山主峰下,有两条对峙的山岭,其间有一个圆山包,名为双龙戏珠。

传说玉皇大帝染奇疾,要九大仙草医治。其中要一味海底珍珠。东海龙王命两个太子奉送十颗海底珍珠上天。路过药姑山掉下一颗,返程中两太子到药姑山中寻找。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两太子都想得到这颗珍珠,你争我夺闹得云翻雨复,山摇山动,这时惊动了玉皇。即命托塔天王查处,托塔天王将宝塔一压下,两龙太子和珍珠就变成了三座山。这就是双龙戏珠的来历。

 

六、传说故事隐真情

洪水淹天

 

某年天降大雨,七七四十九天下个不停,洪水淹没了田地,淹没了庄园,淹没了山岭。有两兄妹坐进一个大南瓜里,随水漂流,洪水退后,满目萧条,兄妹俩在龙窑山顶寻觅多日找不到人,也找不到任何动物。神仙托梦要他们结为夫妻,他们不肯,最后决定在山两边烧火堆,如果烟冲到一起就结婚,结果两股烟从两边山坡冲向山顶汇成一股。他们又提出滚石磨,将石磨上下两片分别从山坡两边滚下去,石磨不偏不倚合到一起。他们只好按神的旨意,兄妹联姻繁育后代,保住了人种。

(清.康熙《临湘县志》载:“烂船坡,在龙窑山顶,相传洪水时事,至今人有拾得铁钉者”。)

 

插草为标

 

老人们传说当年各姓人家来到龙窑山时,为了抢地盘,将自己先到的地方插上标记,不许他们侵占,叫做“插草为标”。经过调查龙窑山现代汉人自江西等地迁徙过来的时间各不相同,没有同时到达的,也不是从一个地方迁来的,不需要互相抢占地盘。只有瑶族先民漂洋过海进入龙窑山落住九洞,可能采取原始的某种标记使各姓便于区分和管理,才传下了“插草为标”的说法。

 

 

血洗湖广

 

朱元璋血洗湖广,“三清湖广九洗川”的说法更是家喻户晓。当年朱洪武把龙窑山的老百姓赶尽杀绝。只有杨家函一户姓杨的人家躲在薯窑里才没有被杀,现在肖家组住的两户杨姓人据说是他们的后代。还有说姓伍的也是这样躲出来的。

 

三药姑的来历

 

龙窑山有三座药姑峰,讲起她们的来历,还很有意思呢。

相传龙窑山不远处有座药姑山,山虽不高,却也生长着数十种草药,山顶庙旁住着个李老汉,祖祖辈辈采药为生。李老汉虽年过半百,老伴过世的早,抛下三个女儿由他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三姐妹知道家里贫穷,从小格外懂事,她们经常跟随老父跋山涉水采摘药草,回来后又帮着分拣、清洗、晾晒、收藏,李老汉很是欣慰。日子长了,三姐妹也学到许多采药制药草的常识。

有一天,有个郎中请李老汉采几味珍稀药材急用,愿多出五贯铜钱。这几味药草均生长在几十里外的龙窑山中的悬崖峭壁上,极难采到。李老汉心想:女儿渐渐大了,如果有了这笔收入也能体体面面地把她们嫁出去,再说,龙窑山我经常去,小心一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李老汉去龙窑山找寻那几味珍稀药材,好多天过去了还没有回来。

李老汉不在家,三姐妹没了主心骨,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精神。她们天天跑到山下等候老父,总希望哪一天老父能身背药篓再现在眼前。三七二十一天过去,三姐妹没等着老父,倒等来了一头“豺狼”。原来这李氏三姐妹虽出身贫寒,却长得身材苗条,肌肤雪白,眉清目秀,惹人喜爱。这一天三姐妹正在山脚下痴等老父,财主张贾善从此经过,见了李氏姐妹,恶意顿起。他打听到这三姐妹是大仙庙旁李老汉家的闺女,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张贾善回到家,吩咐管家找来账簿,去李家收租。原来李家早年租了张府三亩田,因年成不好,把所有粮食全部交了租还欠张家一斗谷子。后来张家的少爷患痢疾,张贾善要李老汉去看病,讲好诊费和药草与欠租相抵。可张财主为了得到李氏姐妹,以欠租为由,并且用驴打滚的方式算出利息共三石谷子,谅李家还不起。管家来到李家逼债,三姐妹无钱可还,管家即留下话来,说所欠三石租谷,三天不交清看,就要三姐妹进府抵债。

三姐妹苦盼父亲不回,又见祸从天降,只好连夜收拾个小包袱,往南方深山区找寻老父,躲灾避祸。

历尽千辛万苦,李氏三姐妹来到龙窑山,她们逢人就打听父亲的下落,最后听说父亲在才灵芝时被山上一条巨蟒害死,伤心得抱头大哭。她们想找巨蟒拼命,巨蟒却已不见踪影。在好心的乡亲们的抚慰下,她们在山里住了下来。

却说这龙窑山险峻陡峭,山中遍生百草,皆治病良药。三姐妹本识得一些药草,就学老父上山采药,为穷苦山民治病疗伤,山民们都亲切的称她们为“药姑”。

这一年,疟疾流行,此病来势凶猛,发作时时冷时热,冷时盖几床棉被人还打颤,热起来又大汗淋漓,头痛口渴。几番冷热交替,抵挡不住的人就此丧命,而且传染性极强,人们俗称“打摆子”。龙窑山的人们也不幸染上了此病,而且受传染的很多,许多人家都有疟疾病人,山中平添新坟无数。只听哭儿的、喊娘的天天不断,龙窑山上空弥温着一片愁云惨雾。

李氏三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们遍采百草,反复配方,亲口品尝其药性药效。许多天过去,三姐妹终于制成了抵抗疟疾的良药。此药喝了有病的治病,没病防灾。三姐妹挨家挨户上门送药,分文不取,龙窑山的人们从此不再受疟疾的侵扰,他们对李氏三姐妹感恩不尽,视为神仙下凡,纷纷在家设立牌位,天天烧香磕头,顶礼膜拜。这一来,三姐妹的善行感动了上天,王母娘娘有心引渡她们,遂命七姐从天上扔下三个蒲团,三姐妹平日打坐蒲团念经,这一日,她们静坐蒲团上时,不觉蒲团冉冉升天,将三姐妹送至南天门,然后,蒲团落地化成三块巨石,后人叫它“三仙”。

三姐妹来到瑶池,王母娘娘说:“你们姐妹多行善事,已成正果,今封你们为司药女神,掌管人间百草,你们就叫药姑三仙,龙窑山更名为药姑山,尔等须永远镇守于此,为人民造福。”三姐妹谢恩后说:“启禀娘娘,小女子老家就叫药姑山,若两山同名,凡人岂不笑话?龙窑山更名还请娘娘三思。”王母娘娘沉思片刻,说道,你们三姐妹从药姑山逃出,在龙窑山修炼已久,现在已受命司管百药,可在龙窑山各居一峰,就叫药姑尖、大药姑尖、小药姑尖。你们要继续修炼,万万不可懈怠。从此,当地敬奉药姑三仙,慢慢地把龙窑山也叫成药姑山了。

山区人民生活条件差,见识少,性情憨厚,经常被人嘲笑为土包子、山古佬。受嘲弄以后,只是笑笑,谁叫山里人命苦呢?以下故事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反映了山区人民悲惨的过去。

 

巧嘴媒婆

 

有媒婆为山里一光混汉说亲,对女家介绍说,后生家条件很好,大屋脚下,四十八个天井,出门一脚平路,两人吃饭,三碗上桌,三只盐船走水,一只不到有盐吃,盖的喔呵被窝,穿的有厚有薄、有棉有单,生活过得去。

女儿到婆家后,看见自家的屋是大户人家旁边的小茅屋,下雨时到处漏水,晚上望见天上的星就是山,一日三餐一碗腌菜下饭,靠三只鸭子生蛋买油盐,破棉絮有好几个洞,装些芒花在里面,风一吹,芒花到处飞,穿的棉衣太旧了,只剩几块棉花,冷的时候,没棉的地方和单衣一样。

女子哭哭啼啼回到娘家,娘家人找媒婆评理,媒婆说,你们想想看,我哪里讲了半句假话了?

 

老汉出畈

 

李老汉年过花甲,一辈子在山里转,没有到山外去过。这天,老汉又喜得龙孙,笑得合不拢嘴。只是媳妇做月婆,家里没有米,吩咐十岁的大孙子到桠公家报喜讯,想弄点米来给月婆焖罐炉饭吃。老汉见孙子太小,不放心让他一个人动身,便决定和孙子一起去。

来到畈上,望见眼前一片房屋看,孙子指指说,我去年来过,桠公的屋就在那里。紧走慢走,还冇走到。老汉叹曰:上岭就脚路,下岭丢脚路,只有这平路难得汏!

 

山人吃鱼

 

山里人生活条件差,却又非常好客,正月里百年的姑爷、姐父、女儿女婿来了,东家请,西家接,坳背人家把菜热。新女婿、外孙来了要“肩伞”(吃鸡腿),女儿回娘家有“荷包”蛋(整蛋煎成)。一般的席面要把常年收获的可待客的失误寻出来,凑“十品碗”,入猪肉、煎豆腐、煮红枣、薯洗粉、胡萝卜、海带、黄花、鸡蛋汤、竹笋、木耳、葛粉等,同时,少不了鱼。不过,这鱼可是太难得了,龙源港里的小鱼上不得席,进城买鱼又缺钱。不得已准备几条斤把重的鱼,柴火熏得干干的,装在碗里留待最后上席,出了鱼就表示没有菜了。一般出第八碗菜就开始吃饭,主人劝酒劝菜只不劝鱼,害怕吃动了明天来客拿不出手。

有一年,高冲有位女婿拜年后回去说,岳父家里摆的鱼是“木鱼”。

现在条件好了,每户人家都要买百把几十斤大鱼过年,客人来了,首先就把鱼戳开,劝大家吃,免得人家笑话吃木鱼。

 

薯砣的故事

 

龙窑山区的居民,把周围的高山坡开垦出来,种上红薯、玉米,用来养活自己,繁衍子孙。而且要以葛根、毛苦菜、蛤蟆叶等野草鲜决“半年粮”。解放后,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红薯、玉米产量大增,多数人家可以填饱肚子,有手艺的还把竹子砍下来做成斗笠、撞笼、晒簟、挡折到几十里外的畈里换点小麦、大米回来打牙祭。1953年,政府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山里人也吃到了“国家粮”。只是数量较少,受宠的小孩往往能从鼎锅底部掏到一碗薯丝较少的“白米饭”。如果家里添喜,则把大米集中使用,用陶罐焖饭给“月婆”吃,哥哥姐姐们看着眼红,必须被哄到一边去。一般人家农闲季节里,早晨用鼎锅闷薯砣,拿到手里吃,将米集中到中午煮薯砣饭,晚上就在火塘里烧薯砣过餐,叫做“早上吹螺角,中午米泡砣,晚上图方便,火炉煨几个”。

记得在部队里,山那边中和村的何民补战友讲我们龙源笑话:一个小孩碗里掉出一个薯砣,被狗叼去,村里出动24条棍去追,有人问“为何追狗”“狗叼去了薯。”你们薯窝里还可惜个薯砣?“薯缝里夹着一粒米饭。”这当然是大不恭的夸张,我笑着反击,“你那边山里又能好到那里去!”

近年来,为保持水土,引导群众搞退耕还林,陡坡地和荒山都栽上了杉树、楠竹,如今的小孩子大都不知道薯丝的味道了。其实薯砣蛮好吃的,有种黄色的薯砣粉多,煮着吃很甜,烤着吃很香,有些人家没有这个美味,还要亲朋好友调剂解决。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临湘街上薯砣卖的很便宜,竟从城里买了一袋到山里来尝鲜。

以薯砣为主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吃薯砣长大的我却永远改变不了憨厚、朴拙、本分的薯砣性格。儿子考上大学时我写了一副对联:

园丁功高,育得小荷露尖角;

学子路远,记住大椿枕翘薯。

要求孩子认真读书,继承先辈,报效祖国,永不忘本。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