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传说

药姑山瑶风民俗

发布日期:2021-03-18 10:07:18 来源:秘书处 点击量:1115

照片 26358.jpg

雄伟挺拔的药姑山(见图药姑山全景),古名龙窖山,山极俊秀,药材遍地,境内有七尖十岭十一山,数不尽的自然景观栩栩如生。自唐代三姑采药治病救人后,龙窖山更名为药姑山已有千年。特殊的地形,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瑶族先民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环境。千百年来,瑶族民间中流傅着“千家峒”的美丽传说,以及妇孺皆知的《千家峒歌》和《盘王大歌》,代代传唱至今,其中《盘王大歌》唱到,“爱喝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四面山头放猎狗……”。《千家峒歌》也唱道,“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处世乐无忧”。又唱道,“当初锄头李姓打,峒中大田唐姓开”;“半种青山半种田,一份青山二份田,牛羊哩累下山归,村巷牛栏圈圈满,牯牛梨田不用催”;“千家峒头白样青,青山脚底好平田(注:药姑山顶的花果园,柏石林各有开出农田八石三伏老种田),青山宽来地平旷,阳春回头无万千”;“五谷黄禾无沙数……”。

瑶民久居药姑山,至今传承着深厚的瑶古文化,药姑、内冲两村村民历代居住在深山中,一直叫他们为山民,70年代前,山民们都是头扎青巾,脚裹布条,足穿草鞋,出门戴笠,雨穿蓑衣,在山地农作,口唱山歌。由于没有文字,历代的民风民俗、歌舞艺术都是口耳相承,代代相传至今。

笔者进入深山老林,采访药姑山的高龄老人,有黎逢落(86岁)、胡仁保、胡丙林、胡义云、胡兰芳等,口述记载并收集了部分瑶族先民留传下来的民间习俗,歌谣文化,耕作技艺,放犬狩猎、茶叶制作、地窖酿酒、生老病丧、婚迎嫁聚等民俗趣闻。                

          一、千家峒寨龙灯会

药姑山顶西侧,有邓家、周家、刘家沟(刘家沟图片),山体座西朝东向,两边高山,中间沟长近4.2公里,一条清溪长年水流淙淙,流向花果园,两边山上遍是早期瑶民耕种过的石梯地(见图),三姓居住过的古石屋场,随地可见,山顶竹木葱茏,野物繁多,药草遍地,瑶民有落住九峒之说,《千家峒歌》亦唱到:“千家峒口雾纷纷,十二姓瑶人落峒中,冯姓瑶人落峒来,西峒洞中开田来,李姓姊妹住西峒,周邓二姓住三峒……。”由此可见,大风塝显然是上峒,周、邓二姓住一、二、三峒。据考证邓家沟,周家沟、刘家沟与瑶民落住九峒相吻合,这是通城县大坪乡挖掘瑶古文化的一重大发现。

据史记,瑶民是游耕民族,“山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大多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耕山狩猎为业,故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说。据传楚平王曾赐瑶山王“过山榜”、“平王卷牒”,瑶民可以游耕山场,免国税、有管山耕之权,可随时择山迁徒,不受阻拦、不纳赋税,过着自由自在的游耕生活。据山中老人讲:“在宋、元代,药姑山除大风塝外,邓家沟三姓有120余户380余人,屋场13处,直至明代后期,因战乱,才无人居住。”解放后,大坪乡在邓家沟建立林场和1000亩杜仲药材基地。

邓家沟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耕山狩猎。耕山种地间歇,口唱山歌,或与四周作业人员一起对歌,抛却身体疲累,亦是不亦说乎!虽然文化生活匮乏,每年都会接草台班子唱巴陵嗡琴戏,一唱就是七天七夜;跳拍打舞、花棍舞;正月还会玩龙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从大年初一开始至农历二月底止,即瑶民俗称的“正月是闲月,二月是玩月”,春分节气后叫“撕掉门神纸,各人惜廉耻”。正月叫龙灯会,一是舞龙,龙是吉祥物,每到一家,都放鞭炮迎接并打红包。舞一条龙灯共12人,清一色服装,其中1人前面引路叫逗珠,龙头至龙尾11人,前面大锣大鼓叫开路,小锣鼓一套叫小打乐,唢呐一支叫闹路,气势庞大,热闹非凡,跟龙的是德高望重的长辈,向房主送赞词、接红包,一支舞龙队不少于22人,舞龙的技艺多变,路上行走玩龙打滚同,场上玩龙玩字样,其中,玩字花样多变,有“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等。龙灯每到一屋场,碰见新婚夫妇贺新房,遇到新建房屋贺华堂,见着高寿老者贺孝堂。在贺词中一人唱彩,一人呼应叫发,贺词念完出门一阵呼喝,鞭炮齐呜,锣鼓轰天好不热闹。

瑶族先民婚嫁不坐花轿,不犄毛驴,一般在年终腊月,由双方亲家选定日期,在夜半子时后,路上无人时,由男方和亲友背新娘回家,第二天一早,左邻右舍才知接了儿媳妇。过大年后,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双親叫“回门”,此时龙灯进门就贺新郎,其贺词有:“龙灯进门喜洋洋、闹洋洋,特到贵府贺新郎,新郎新郎,坐在书房,手拿金笔写文章,上写君来下写臣,真明帝主坐都京,一写写得远,二写点状元,三是三星及第,四是四季发财,五是五子登科,六是六日逢春,七是七子团圆,八是八大神仙,九是九重富贵,十是十全齐美,恭喜、贺喜,万代富贵!”

贺完彩词后,新郎打发红包,数字不等,据传最少四个铜钱,数字成双不成单。

瑶民修建住所与平畈不同,别开生面,都是碎石垫脚,土筑厚墙,石片当瓦,松木窗户,非常坚实,可一防风雨、二防野兽闯入、三防兵匪入侵。石瓦房屋筑成后(见图),正月龙灯会时进门就贺:“龙灯进门喜洋洋、闹洋洋,特到贵府贺华堂,华堂华堂,听我言章,金砖落脚银砖砌墙,上顶银瓦放毫光,门框杉窗都齐整,檐皮挺子伴正梁,左边华堂修得高,好挂朝中乌纱帽,右边华堂修得低,好挂朝中紫锣衣,东边造起金银库(地窖),西边建起读书堂,金银屋上出天子,读书堂上状元郎,恭喜贺喜万代富贵!”

隐居密林中的瑶民,由于深山空气新鲜无污染,加之在山劳作,身体矫健,高寿者居多,寿终正寝后,后代子孙守孝三年,用山中楠竹扎一座灵屋,摆在堂屋叫作孝堂,供上先人牌位,早晚朝拜,叫做“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瑶人的《评皇卷牒》云:“评皇敕赐龙犬名,盘瓠为始祖盘王,生时有灵性之人,死后有神仙之德,许男女敬奉,广受子孙之祭祀,永当敕赐之高盟”。故此,祭祀先民成为民俗,后汉人仿之。山里龙灯进门,随之祭祀并送贺词,其中有:“龙灯进门喜洋洋、闹洋洋,特到贵府贺孝堂,贺孝堂、踩孝堂,四匹麻布搭两方(自织麻布),上摆白虎成霜雪,下摆白鹤对成双,天上雅雀来吊孝,地上子孙孝满堂,父母去世不要哭,他到西天去享福,西天有个白马庙,阴间也有三步桥,金桥银桥奈河桥,金桥过的是天子,银桥过的是霸王,奈河桥上无人过,七寸宽来万丈高,牛头马面站两头,行善之人桥上过,作恶之人杈下桥,只有你家真有福,金童玉女接过桥,千年去一个,万年死一双,代代不死少年郎,恭喜贺喜万代富贵!”每年的龙灯会增添了瑶山的乐趣,热烈了山民的节日气氛。

 

        二、瑶山“拍打”“彩莲船”

瑶人历代流传漂洋过海的故事,加之《评皇卷牒》中对漂洋过海的记载,说明瑶族历史上确实经历了一次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漂洋过海,即漂长江入洞庭的历史事件。

由于瑶族是山地民族,原住江北的山里,连大点的江河也见的不多,而到了长江边,看到波涛滚滚就认为是海,这对一个文化水平低、科学技术落后的民族来说,是很自然的,何况面对浩大的长江和八百里洞庭湖,连当时不少的名人还把它看成是海。

瑶族漂洋过海登岸后,进入药姑山(龙窖山)后,在崇山峻岭中,过着“日头出早照青山,千家峒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耕田早出门,黄蜂含糖归结莞,姊妹回头过篱巷”的原始型、封闭型的的田园生活。瑶民正月龙灯会的彩莲船,是否为瑶民漂洋过海史实的写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玩船的花样与洞庭湖上形象无异,其内容与史记瑶民漂洋过海,进入深山老林定居相吻合。

玩船时每到一个屋场,有两人舞狮打场子,两个竹马跟班,围着观看的人群跑,彩莲船在中间,由一女子乘坐、一名丑角摆橹、二人划浆,有一个蚌壳,一人撒网,唱词不定,一般以小曲为主,当地民间留传的唱道:“弟兄哥你送我到山洼,山洼里面好庄稼,上边地里种棉花,下边地里种麻茶,芝麻间作种西瓜,西瓜牵腾开红花,三把四月桐子又开花,男女老少把种下,五黄六月结西瓜……”。

随着锣鼓声,彩龙船在地上跑动,看起来像在水中漂游;山民熟练的划船技巧,精彩绝伦,惟妙惟肖,吸引人的眼球,呈静止状供入欣赏。

瑶乡异俗异趣多,芒锣长鼓舞婆娑,瑶民在花灯采莲船中,最擅长的是《拍打舞》.每逢正月初二,六月六等节日,大型活动前,先吹牛角(后叫吹螺号)集中,开始祭祀仪式和跳舞活动,几十个男女一起跳《拍打舞》(见图),千百年来,一直在药姑山一带传承。

最初,《拍打舞》是双手互相拍打,边拍边跳,自娱自乐,后来演变为集体舞蹈,男女几十余人,一边跳一边拍打全身,每个部位其整齐划一,节奏规准,其中唱道:“罐子滚、拖退下,打开后门、摘桂花,摘一朵、留一杈,留到明年接亲家;女亲家、会绣花,日哩绣个团团转,夜里绣个牡丹花,绣个《拍打》喊爹爹……”。《拍打舞》既唱出了心声,又煅练了身体,还呈现了瑶乡特色。

通城县《拍打舞》源自于大坪乡药姑山民间,自元、明以来流传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由瑶族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一直源远流长。2011年11月,瑶族《拍打舞》参加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参加农民春晚《垄上行》,获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一等奖。

三、妙趣横生嗡琴戏

瑶族先民进入药姑山(始称龙头龙窖山)后,找到了一个以耕畲为主,“一年耕种吃三春”、“田塘草青山出宝”的理想家园。在宋、元代期间,朝庭的治瑶政策是“行政宽、重安抚、随俗而治、法网稀疏、几近化外”。千家峒历来与世无争、无贡赋、亦无反抗,自是和平共处,皆大欢喜。

“累不过而穷快活”,传统的文化生活成了瑶民的主要精神食粮。药姑山的“嗡琴戏”(后称巴陵剧团,改为提琴戏),就像一支香气四溢的金柱,虽无千古之悠,却有传奇之韵;未见其形,先闻其香;古人有诗道,“土鼓无腔信手鼓,竹管声清烛光摇,高腔一曲神仙乐,余音时向碧空瓢”,因此现代的提琴戏源自药姑山的嗡琴戏。

药姑山的瑶民,每年都要接当地的草台班子唱嗡琴戏,一个峒寨一年唱戏最少七天七夜,一般在正月、二月、八月。此草台班子,长年活跃在药姑山一带的通城大坪、临湘壁山、梅池龙源等地(见图),十几个演员;谈不上布景,在场子搭几块门板;道具筒单,一套锣鼓唢呐,两把嗡琴,夜晚台前两盏桐油灯,相当古朴简陋,却也妙趣横生。

药姑山脚花墩桥戏剧团,是由湖南花鼓戏演变而来,,俗称巴陵嗡琴戏,千百年来,遂代传承瑶古风韵。据史料记载,清光绪15(1889)年,岳阳民间艺人彭瑞生、蒋传玉继瑶人戏脚本,率团通城传唱,从者如云,和者盛广,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蒋传玉愿为知已者留,便在崇阳华陂一草棚栖身,传艺教戏,自称“茅屋道人”。药姑山的李英周、胡肇六、胡春香、胡建学、胡亚清等,在解放初期组建了第六代药姑山嗡琴戏剧团,先唱打锣腔,嗡琴角色单一,多为一生一丑,与二人转相似,后经艺人努力,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表演者增至“三生四旦”,即“老生、小生、奶生”和“正旦、闰门旦、花旦、老旦”;唱腔有“正调、哀调、阴调、梦调、一字西湖调”等。

在宋至明代初,嗡琴戏受瑶民喜爱,一代传一代,至今还深受山里人欢迎。据传在元末明初期间,药姑山刘家沟每年连唱七天七夜,看戏的带干粮,昼夜不归。

70年代,有一次在龙窑源梅池演出,因当时农村经济困难,山里人招待戏班子只有南瓜、辣椒、豆腐、米酒之类,演员胡肇六喝醉了酒,闹台响过,化妆上台后,忘记了演哪个剧目和台词,出场后,为了不冷台,他灵机一动,随意念台词道:“昨夜在通城县,今夜在龙窑源,好大的南瓜哟!餐餐如是也!左右?哟!有盐无咸?扯淡呵·····”后台乐队一阵锣鼓声后,轻松下场,这就是嗡琴戏民间艺术的随意性和灵活机动的率真性。胡肇六唱丑角,名扬药姑山临通一带各个村寨,只要他一上台,村民便拍手叫好。他的扮相逼真,语言幽默,体现了丑角演员的表演艺术,成为名丑。

在欢快的文艺生活中,唱戏的唱疯了,散场后,演员在山区经常迷路不能回家;看戏的看呆了,整个身心都在戏曲之中。壁山舒家冲一年轻女子,一连看了七场,散场后,母亲喊她煮饭,她边走边扭过去说:“奴家来也”,接着扑倒筲箕淘米,嘴上还念着戏文,痴痴呆呆一个多时辰,煮成了黑乎乎的烧焦饭,全家人哭笑不得。

在落后的年代,药姑山人没有电影电视消遣,心目中的乡戏就是一大娱乐项目。在漫长而寂静的黑夜,乡戏陪伴着山民,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四、高山梆桐响咚咚

位于湘北鄂南交界的药姑山,山林面积11万亩。瑶民在山中“刀耕火种,狩猎为业,自耕而食”,故有“爱吃香茶进山林,一年耕作吃三春”之说。《千家峒歌》唱道:“千家峒口雾纷纷,十二姓瑶人立寨村,定居起屋开田地,从头开山种阳春”。

瑶族先民的生产方式还是传统的公有制,其特点一是土地属峒寨公有制,二是集体耕种共同分配产品,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非常落后的。

在山坡上,瑶民开垦大片的石梯地,种植茶叶、玉米、荞麦、红苕、药材等作物。据传,为了使庄稼不被野兽蚕食,每逢收获季节,在各个山包,用楠竹茅草搭一窝棚,晚上由一人打梆看守。在药姑山废弃的石梯地附近,有多处石屋遗址,石墙有1米多高,当地人叫宅石窝(见图)。

笔者在药姑山考察得悉,瑶族先民在高山耕种的粮食为苞谷(玉米)、红薯(苕)、荞麦、芝麻、茶叶等。每到农历6月----9月,庄稼成熟时,山中的野猪、山猴等动物倾巢出动,夜晚偷吃庄稼,如不看护,就颗粒无收。野猪很有灵性,非常乖巧,偷吃玉米时,用头撞一下玉米杆,晃动时上面有重量,就一嘴拱倒;偷吃红苕时,用嘴在地里像梨耙翻地一样,把红苕翻出来,一晚上可拱翻0.5亩左右。山猴更是灵活,跳跃式扳倒玉米杆拿起就跑,对庄稼危害性极大。

瑶民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梯地边的山包上搭窝棚看守。晚上用篾条(干竹片)、杉皮、松树片通宵照明。用一米长楠竹做一梆桐,浇上桐油,用木杵鼓打,叫做打梆(见图),梆桐咚咚作响,驱吓野兽。

会唱山歌的打梆人一边敲梆,一边唱歌。流传下来的山歌就有《十二月情景》、《拣茶歌》、《四季劝郎》、《耍情》等。其节奏规准,悦耳动听。正是“瑶仔瑶姑歌赶堂,水琴花韵乌帮腔。含情唱到动情处,媚眼春心抛向郎。”少数不会唱歌的打梆人一边敲梆,一边吆喝“哟啊,哟啊”,度过漫长的黑夜。

“瑶民打梆吹牛角,汉人打更响铜锣”,一到夜间,药姑山 “山包篝火通明,梆桐响咚咚,山歌震云霄,松明满山红,林中鬼神惊”。就这样,瑶民用夜以继日的辛勤汗水,保住了自耕而食的劳动成果。打梆习俗一直传留到解放后50年代止。

         五、四面山头放猎狗

北宋马子严所撰《岳阳甲志》中云:“龙窑山(药姑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志书中准确地录入了药姑山居住者,一支特殊民族——“山徭”(即瑶族先民)与《评王卷牒》(瑶族民间保存的珍贵汉文典籍)中“日共青山对坐,夜有百鸟共栖,刀耕火种,斩畬养活,上不纳粮,下不纳税,夯奋耕种”相一致。

除耕种外,瑶民主要肉食靠狩猎,山中野味,如野猪、野鸡、野兔、野咀、山达、乌蛇、麻蝈等,成为瑶民自食和待客的山珍美味。

“四面山头放猎狗”,说的是带猎狗到四处山头捕捉野物。瑶人不食狗肉,但养狗,每户将狗训练为猎犬,并取上名号,如红虎、黑豹、狼崽等。猎犬灵性十足,一是看家护院,有“家富有恶犬,家败出狂人”之说;二是狩猎,上山随主人捕捉野兽,在深山带路,从不迷失,俗语有“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赞誉,猎犬成为瑶民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明代前,捕猎主要是狗作先行,瑶人自制弓箭(用桑树杆做成的弓),药姑山北有箭杆山,其箭杆竹为专门做箭杆用。桑弓(桑树木)拉力大、射程远、有弹性、不易断裂。一直至今,山里人堂屋家神台上,还有挂弓箭的习俗。唐代诗人杜甫《岁晏行》(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中,留下“岁云暮矣多北风,蒲湘洞庭白雪中。渔夫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的千古绝唱。

瑶人在捕猎时节,每人有一双备用草鞋(打草鞋见图),先拣时择日,焚香礼拜,后带狗上山,脚穿草鞋,头戴斗笠,手托鸟铳,一身武士装束。若干人巡山吆喝,赶出野兽,四面围捕,叫“赶山”;猎狗在山中窜吠驱赶;一人蹲炕,瞄准野兽,一箭射中,叫“座膛”;后发明火药,又叫打乌銃(见图)。猎人射杀。一日下来满载而归,皆大欢喜。《盘王大歌》唱道:“四面山头放猎狗,湖南江口装猎枪....”可见药姑山瑶民是耕畬为主,不足则以采捕补之。

六、地窖米酒似甘淳

明代前药姑山隶属巴陵郡,亦属武昌府。《千家峒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唱道:“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四处游,龙头山(药姑山)上耕种好,老少处世乐无忧。”足可证明,瑶族先民在药姑山居住,过着耕畬为业,处世无忧的原始生活,并创造了灿烂的药姑山瑶古文化。

在药姑山大风塝,惊现出大大小小的山洞洞窖(见图),洞口普遍较小,只能蹲下身子进去,洞里面却大,大风塝堪下屋场古井前一洞窖,里面足有16平米。

“三仙坛”庙下260米处一大石洞,洞内大得惊人,可容纳120余人,洞内平整宽敞,洞头深不见底,内有流水声,2012年,药姑山花墩村9组胡旺龙老人,进洞查看过一次。据老人们一代接一代传讲,小洞为地窖,一户一口,为家庭生活所用,主要贮藏粮食和放酒坛藏酒;大洞有2个,另外一处名曰大风洞,主要是避战乱、防匪患之用,与史记“上有雷洞”是否吻合,还待查证。

瑶族是一个非常善于酿酒的民族,瑶家土酒---箪酒,苦甜相混,香醇无比,是一种既能止渴,又能充饥的含酒饮料。盘瓠后代,以此酒敬献高辛王,箪酒便成贡酒。

药姑山盛产的菊花、荞麦、红苕、地瓜、金樱子(别名戟露,又叫黄精),都是酿酒的特殊山珍。瑶族先民,取五谷之精华,摄山水之魂魄,将粮食做成的米酒,和红苕南瓜、山枣酿成的甜酒混在一起,加上山药,装入坛中,用黄泥封口,存入地窖,叫地窖酒。窖龄越久,其味越淳,岁月陈酿,历久弥香。每逢大型节日,红白喜事,贵客登门,取出招待。成为“最是留恋处,品茗吊脚楼”之佳品。有《十盏酒》的歌谣,一直口头传唱至今,其中唱道:“九盏酒,是重阳,重阳做酒菊花香。哥喝三盏醉红脸,妹喝三盅醉红身,不劝阿哥劝何人。。。。。。”

2010年,通城县创办龙窑山酒业集团,董事长何华平先生,投资2亿元,承袭千年经典,续写龙窑山古品牌,修建鄂南第一大洞窖,可贮藏酒千吨,年产值过亿元,相当于瑶民九个峒寨的酒业作坊。

“千年洞窖酿好酒,古方酿造龙窖酒。”龙窖酒业集团,以创新技术为根本,以关爱健康为生命,融合瑶古酿造古法精粹,加上药姑山上特殊山药材料,使龙窖山酒体质量更绵、更柔、更透亮洁净,酒味甘淳更舒适,现已拥有33种自主品牌。

真正的好酒,是在洞窖“二次发酵”过程中,形成醇厚口感和丰富的营养。龙窖山地窖酒香飘千里,鼎盛于时,形成了通城酒体的独特风味,经专家评审,龙窖山地窖酒被纳入湖北名酒之列,成为通城瑶古文化传承之经典。

早期瑶民酿制的地窖酒的特点在于,山洞洞窖具有避光、防寒、恒温、恒湿条件,自古就有“洞内一年,洞外三年”之说,有利于水份子和酒份子的充分合成和反应,尤其有利于洞内空气中微生物种群繁衍,并被酒吸收。

因此,龙窖山窖藏酒成为一种营养高,口感醇的贵族品种和投资增值品种,爱好洞窖酒者,“买的是身价,送的是品味,喝的是营养,品的是文化”。

药姑山(龙窖山)是瑶民“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瑶家千家峒,传流下来洞窖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极其少见、极其珍贵的瑶族文化遗产,对发展通城特色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野生茶叶溢清香

药姑山茶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美誉。从宋代至今,野生茶叶遍山生长,主要特点是:叶青墩厚,味香汁浓,无污染虫害,有较好的强身健体明目等药用价值。明洪武1391年,药姑山茶叶被列为贡品,因此史书上有“岁贡芽茶16斤”的记载。

据《临湘县志》载:“唐,大和年间(827—836年)龙窖山先民培育茶树。”《太平寰祭祀》云:“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潭洲节度使析巴陵县王朝场(临湘),以便人户输纳出茶。”证实瑶民在药姑山开创了种茶的先河。

2012年7月,湖北省农科院硕士研究生一行几十人,在药姑山考察调研多日,惊奇的发现多处野生茶园(见图),茶叶生长状和质的区别,与其它茶叶各异,随之在南鄂晚报发表了《疑是瑶族古茶园有极其保护价值》的文章。

笔者上药姑,进壁山,入龙源,访高龄,得悉瑶族先民入龙窖山,世代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将野生茶叶粗糙加工后,销售于药姑山脚下的赤壁古镇羊楼洞换取银钱,羊楼洞是湘鄂两省古道源头之一,从药姑山顶下去只有25里,成为瑶族先民入城邑的主要集贸地。

药姑山上茶叶多,每年清明节前后,女子全部上山采茶(又叫摘茶),她们头扎包巾,身围腰布,脚穿麻鞋,身背竹篓,手拿摘刀,上山采摘青茶。一边采茶一边唱采茶歌,充分体现了瑶民在高山上的农事欢乐,其中唱道:“正月里是新年,手里拿本农历元,选个日子进茶园,选个日子选得远,选在三月二十边。。。。。。”,歌词足可证明瑶民采茶,在每年三月清明边开始。又唱道:“正月里正月正,如何望得茶发盛,姐来哟也!姐在房中急闷闷”,“三月里百草青,清明节气茶动身。。。。。。头道茶苦,二道洁,三道茶好又怕热。。。。。。”

高山自然生长的茶叶,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药姑山茶叶具有香清、汤碧、味醇、汁浓及强身健体明目等优秀品质,畅销湘鄂赣几省市,在明代被列为贡品。“既要纳粮,又要贡茶,甚或抽丁派扶”,这对于自言先祖有功,从未负担过贡赋的药姑山瑶人来说是适应不了的。因此有歌为证道:“三月绿茶红似火,四月杨柳架上来,五月绿茶闹端阳,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绿茶伴藤长,八月茶园满园香。。。。。。”,“八月里是中秋,红茶绿茶把秤收,把姐收得眼泪流。。。。。。”歌词说明,明代官府收贡茶在八月,生动再现收茶之时,瑶民的苦楚情景。

据传,瑶民传统的茶叶加工制作方式是非常简单的。青茶采到作坊后,先用大火锅翻炒,俗名“炒青”(烘青),用土布袋将炒热的茶叶装进包,然后在地上铺一块约6平米的木门板,接着将装包的茶叶放在木板上,在木板四周扎上围杆,几个男人一人一包用脚来回游动踩滚,俗名“捆包”。茶叶踩成丝条后,倒在场上晒干,叫“涤茶”,包装后由挑夫送到羊楼洞加工成砖茶,换回银钱和食盐。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在宋元时代,由于行政宽、不纳税赋过,药姑山瑶民过着自由自在的耕畬生活,生计无忧,比较富裕。药姑山顶刘家沟、邓家沟、周家沟,住着瑶民三姓人家,其中山顶周家沟周姓人家非常殷实。

一天,药姑山脚大坪畈一青年,为了生计,进山肩脚(当挑夫),一早动身,走到周家沟屋檐下,累得满头大汗,坐下歇息,自言自语叹道:“有人住在这山顶好难爬哟,有什么味道啊?”恰好这时,周姓一瑶民老者,手捧铜水烟斗,正坐在屋前沿吸烟,听到此话后,问道:后生仔你是来担脚赚钱吧?请你把下面溪边一块青石帮我背上来,我给你一两银子。”后生听后非常高兴,反正来担脚,只要有钱赚,背什么都行,随即到溪边把一块重约百十斤的长条青石背上来,周老头给了他一两银子后,又说:“请你帮我把这块石头仍然背回小溪边,再给你一两银子。”后生疑惑不解,莫非这老头有神经病,但又一想,只要有银子,再背回去又何妨。就这样,来来去去背了三转,累得满头大汗,银子到手后,后生忍不住向周姓老头道:“您老人家钱多撑破壁,为何要我反复背石头呢?”周老头道:“刚才上山时,你不是说住在这里的人没有味道吗?你是来挑脚力的,只认赚钱就行。”后生恍然大悟,住在高山的瑶民,有松树楠竹药材茶叶,极为富有,打算在山中长期打工挑脚。就这样,帮周姓人家挑茶叶至羊楼洞,回转再担日常用品回山,俗名叫“打回头货”,干了一年多,赚了几百两银子回家,在大坪畈(市)建造一栋房屋置买田庄。

药姑山下来苏村的刘立生,更有经济眼光。1986年3月,他利用药姑山野生茶园资源,沿袭瑶胞先民炒制古典传统工艺,配合现代先进机械技术,在锡山工业园区建厂2600平米,创办了“湖北双狮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见图),2012年又在坪山村(杭瑞高速入口处)建分厂,占地200亩。“双狮茶叶”是一家具有瑶古茶叶文化和外销出口经营权的新型茶叶加工企业,公司拥有茶叶加工生产线8条,加工机械60台,主要生产药姑山的宜红系列,有高山云雾,茉莉花茶,绿茶名优茶等品种,年加工茶叶达50万公斤。由于药姑山高山茶质淳幽香,有健身明目、清热解毒、助肠胃消化等功效,在北方十几个省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故主要销往西北、东北、华北,年销售收入过亿元。2005年5月,“双狮茶叶”取得了茶叶出口自营自主权,产品出口到德、意、香港等国家地区。最近几年,“双狮茶叶”连续几年被评为湖北省和咸宁市著名商标。

药姑山茶叶加工技艺历代相传,不断改进,遂后发展为“由粗到细,由细到精,由精到优”。现今,药姑山的茶叶成为“营养型”礼品型的品牌。2004年大坪乡药姑山的云雾茶荣获湖北省“陆羽杯”金奖。

药姑山茶叶名扬天下,也得益于药姑山瑶族,也见证了瑶民从“采实猎毛,刀耕火种”的落后经济形态,到种养、加工、交易综合型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八、楠机纺车自织衣

“龙窖山(药姑山)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岳阳甲志》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进入药姑山后,在深山密林中,自耕而食,自织而衣,非市盐不入城邑,过着自由自在的农耕狩猎生活。药姑山地广人丰,自成体系,适宜瑶族先民生活,成为他们理想的“千家峒”,他们在这里自力更生、自行运转、自给自足。他们住的是土墙石屋,吃的是自种杂粮,喝的是山泉美酒,穿的是棉花土布。

就穿衣用巾而言,他(她)们用楠竹木材自制纺车和织布机(见图)。因用楠木组装,织布机又叫楠机。《千家峒歌》中的“上边地里种棉花,下边地里种芝麻”就说明种棉花是为自织衣而来。每年八月是棉花收获的季节,妇女们上山采摘后,晒干去籽,再用弓弦将棉花打碎,俗称“弹花”,又叫“打生”,将弹好的棉花捻成棉头根,夜间,由女子用纺车纺成线,叫“纺纱”,故有“桐油三盏天将亮,纺纱织布到天明”之句。纺纱女右手摇车,左手牵棉,一上一下来回转圈,纺成棉线纱团,从弹棉到织成布(俗名大布、土布)过程十分繁杂,共有6个环节,从捻绵头至纺成线,接着用米汤浆纱纤境(纤纱),绕纱上机织布等程序。在没有现代纺织设备的条件下,只能土法上马。织女坐在楠机后面,脚踏踏板,一上一下,一左一右,竹梭牵引线头,一来一去,织成粗布。大部分粗布都做成衣服,也有一些染成青兰颜色,织成头巾、汗巾、手帕等。

自唐代黄道婆发明纺织后,有词句形容女子织布的动作,“一来一去机上梭,一去不来水上波。一去一来梁上燕,一去不来弓上箭。”瑶胞女性每晚纺线织布到深夜,有时还通宵达旦,因此有“鸡叫三遍天将亮,纺纱织布到天明”的美谈。

古老传统的纺织一直流传至20世纪50年代,可谓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彰显了瑶族先民劳动的智慧,心灵手巧的文化传承。

          九、耐人寻味山民歌

千百年来,瑶族民间一直流传着“千家峒”的美丽传说,为了躲避战乱,瑶胞先民们找到了一个“爱吃香茶进山林,一年耕作吃三春”的理想家园。在药姑山上,他们无“战事之忧”,无“饥饿之袭”,“黄发妇孺相恰乐之”,在这里他们留下了赞颂美好生活的歌瑶。

“千般言语且莫唱,且唱桃源出世边,桃源不离千家峒。”瑶胞在这里休养生息,居住千年之久,后因战事迁徙,但口头传唱的山歌、民歌却一直流传至今。

湖南杨振兵先生在《瑶山赶歌场》一词中写道:“瑶仔瑶姑赶歌堂,水琴花韵乌帮腔,含情唱到动情处,媚眼春心抛向郎。”“异俗瑶乡异趣多,芒锣长鼓舞婆娑,遍山木叶知旋律,一碰红唇便唱歌。”

药姑山内冲瑶族村的胡仁保(83岁)、胡丙林、胡友田、杨庆龙、黎金明、吴玉珍(女)等人(见图)随时随地口唱山歌,大有音律整齐、吐词清晰、声音洪亮、悦耳动听之气势,可谓是山歌一绝。胡仁宝老人说:“山歌从祖上传留下来,口头传唱,至今几百年,一直在药姑山一带传唱。”

瑶族先民在山地耕作时,边劳动边唱山歌,歌声响彻山谷,回味无穷。闲时聚会,或大型节日,男女跳着《拍打舞》、《花棍竹筒舞》”围场唱歌,成为了山民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山民歌词中有《十二情景》、《四季劝郎》、《采茶歌》、《狩猎歌》、《十盏酒》、《十把扇子》和《十绣》”等名歌。

在山头耕作时,一人领唱,众人和之,热闹异常。其中唱到:“正月与姐去耍情,我姐住在半山林,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三月与姐去耍情,哥骑白马上姐门,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春季采茶时又唱到:“正月里是新年,手里拿本农历元,选个日子进茶园,选到三月二十边”,“五更里雄鸡叫,奴家煮饭起床了,今早煮的神仙饭,阿哥吃饱好挑担,烧燃火来点燃灯,一支宝香插神前,保护阿哥进茶园。。。。。。”“七月里七月半,红茶绿茶收大半,日落西山去收场,雪花银子赚百两。”

金秋季节,丰收后家家酿酒,其中唱到:“九月与姐去耍情,重阳做酒乱纷纷,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不劝阿哥劝何人。。。。。。”

款待客人时酒席场中有《十盏酒》、《十劝》歌词。其中唱到:“两盏酒劝阿哥,姐劝阿哥莫懒拖,世上只有种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少时不做老来难。。。。。。”,“三盏酒请三盅,姐劝阿哥莫逞凶,世上只有和为贵,会打官司要钱用,舍去银钱落下风”,“四盏酒四季长,姐劝阿哥孝爹娘,十月怀胎娘辛苦,父母恩情切莫忘”,“七盏酒七满舷,姐劝阿哥莫赌钱,输钱本是赢钱起,输了银钱败了家,后来失悔也迟了”。又唱到:“九盏酒是重阳,重阳做酒菊花香。哥喝三盅醉红脸,姐吃三盅醉红身。。。。。。”

山民歌词中也有风情歌,其中唱道:“天上起云云托天,河中涨水水托船。细蔑席子托起姐,姐的文身托起郎,好比麒麟托凤凰。。。。。。”

上述歌词的内容,一针见血的阐述了药姑山瑶人既勤耕苦作,又迫切希望团结和谐,为人忠孝仁义。

逐代以来,药姑山一带对遗传民歌,略有改动,但大致内容未变。遥想当年,瑶胞在药姑山开拓了一段文明,正是“吊楼红袖招,路中踏歌行”,好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十、瑶乡异俗丧葬礼

药姑山的“大风塝”、“锉刀埂”、“刘家沟”、“白云寺”、“三仙坛”一带发现多处瑶族先民的大小墓群,其中“仙鹅抱蛋”山坡有一处大葬墓(见图)。据咸宁市文物馆探测,可能是瑶胞头人墓,墓坐西朝东,头向65度,前高后低,似麻蝈(青蛙形),墓前大青石立碑无文字,同时发现小墓群20余座。因没有正式发掘,所有的墓葬年代无法确认,只好现场保护。

盘福东(瑶族)先生在《瑶族迁徙与千家峒考说》一文中说“盘瓠集团的活动范围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其中心在今湖北(通城)、湖南(临湘)两省,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应当有盘瓠集团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据有关史记和当地祖代口传 ,在隋唐时期,药姑山名龙窖山,属巴陵郡。巴陵郡丧葬无裹服,不复魂,始死置尸棺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棺而歌。似箭扣弓为节,其歌词唱说平生乐事,以致终卒,大抵亦犹今挽歌。

随后丧事发展到请白云寺和尚做道场,当地相传有“爹娘死后过不得意,请几个和尚搞点戏”之说。和尚以念经、拜忏、读牒、追修超度,轻音乐器和之,成为药姑山瑶族先民特有的丧葬风俗。

随着年代的变迁,药姑山下的汉人逐渐与瑶民的丧葬风俗相仿。

瑶风异俗异趣多,千秋不竭宛壮在。笔者进入深山采访了药姑山老人胡兰芳,胡友田,黎逢落等,他们从祖代相传就为去世者唱挽歌(即孝歌),三位老人唱的挽歌,沿袭瑶民声调,韵律整齐,节奏规准,旋律平缓,声音洪亮,长于抒情,悦耳动听,至今流传全乡。

歌师进门之时,就是亡者初丧之日,其中有开歌头,唱正文,边唱边敲锣鼓,围着棺材转,孝家主要亲属跟随,叫“打转鼓”,如是男丧,则唱《二十四孝》,女丧则唱《十月怀胎》,天亮结束时,则唱《辞丧》,歌师唱到动情处,孝家亲友泪双流,歌词既醒示了世人,又教育后人。

其中男丧《二十四孝》”中唱道:“十六行孝是董永,董永卖身葬父亲,孝心感动天上神,天降仙女结为婚。。。。。。”。还有:“孟宗哭竹冬生笋,王强为母卧寒冰。。。。。。”

女丧《十月怀胎》歌中唱道:“三月怀胎在娘身,娘今怀胎果是真,左边转的是男子,右边转的是女人,倘若两边齐转动,一对童子拜观音。。。。。。”,“四月怀胎在娘身,娘亲思想百般尝,又想东边桃好吃,又想西边李好酸,酸桃甜李都吃尽,又想心肺子鸡汤,有钱丈夫将钱买,无钱丈夫枉思量。若是贫寒穷苦家,枉娘想得眼睛花。。。。。。”又唱道:“十月怀胎在娘身,罗裙不敢紧束身,叮嘱丈夫莫远行,就怕孩儿早离身,忽然一阵身上痛,快将喜娘(接生婆)接进门,发动之时真情惨,牙齿咬得铁钉断,两脚蹬得起灰尘,一声不了二声哼,公婆见了心不忍,堂前烧香拜神明,一拜家堂诸香火,二拜诸空过往神,送子娘娘早送子,是男是女早离身,免得为娘痛伤心。阎王面前隔张纸,到了阴间打转身,一世做了两世人。。。。。。”歌词一直唱道孩儿长大成人,其意深切感人,旁听者鸦雀无声,做子女的听后哭天喊地,实感动情。

唱到天明时,歌师就唱《辞丧》,因第二天和尚进门做道场,其中唱道:“金鸡叫大天光,小星出在东角上,歌师转本唱辞丧,今朝辞别上天堂,亡人不角转回乡。。。。。。”

另有辞别儿女、亲友和山林土地等内容就不细表。

据传及现时的丧礼民俗,先人去世后,先鸣锣化纸,土话叫“烧草”,随之当地一名老者,帮亡着洗浴换衣,土话叫“抹尸”,穿上七层青布衣后,入棺发丧,通知亲友前来吊孝,头晚唱完孝歌后,第二日和尚进门做法事,叫“追修超度拜忏”,法事前先挂圣人之像,道教挂“三大老君”,佛教挂如来、观音佛像。

两日一夜的法事叫“座夜打晌”。具体程序是:先到水井前祭奠叫“取水发牒”,然后“三经、三忏、三表”,以念经文为主,置表文具奏阴司三道,称“早中晚”朝烧表。还有“舍亲”(散亲)“悦庙”,由和尚领路,吹吹打打,举家族旌旗10面,孝子端着先人灵位,其他亲友穿白戴孝跟随,先到当地庙内祭拜,围当地转一圈,到亡者直接旁系亲属家作最后一次辞路(叫舍亲),每到一处亲属家鞭炮齐鸣,香火蜡烛相迎。

晚间叫座夜,其中有“堂祭”“扛灯”“接亡”“三忏”“解结”等内容。堂祭时,声乐遍起,鞭炮齐鸣,先由子侄直系亲属在堂前祭拜,再逐一按亲属疏远排序,作为最后一次向亡者辞别。扛灯时,用菜油点灯,和尚用布头扎一火球,在场中叫玩灯,扛灯和尚在前边唱边舞,孝子及亲友在后,围着棺材打转,正是“和尚唱的劝世文,孝家哭的是双亲”,“万种强为,何须努力看经?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意恶损人,空读如来佛一经....”,在结束时,和尚也唱《二十四孝》、《十月怀胎》和《辞丧》。

还有三日四夜道场的,增加了“树鹤”“赈孤”“放灯”“过桥”等内容,直到最后出丧(出殡),由八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叫丧夫)踩扛抬棺,吹吹打打送上山安葬,俗称“入土为安”。

临湘杨振兵先生在《瑶人坟》一词中道:“龙头凤尾葬先人,千古荒冢落日红。一去儿孙归未得,瑶歌长鼓可安魂?”回灵后,孝家将先人立上牌位,期间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供在堂前,守孝三年,俗称三年后除灵脱白,服孝即满。

每逢一场丧事过后,主家精疲力尽,亲友伤心劳神,场前垃圾成堆,家中一片狼藉,但算是后人完成了“送毕返山”的重要义务。

有隋志载:“荆州风俗颇同扬州,其人多劲悍决裂,诸郡多杂蛮,左存盘瓠(瑶族祖先)之后,自晋氏南迁多衣冠之族,稍尚礼仪经籍,大抵敬鬼重祭祀”,与药姑山瑶民风俗和有关记载相吻合。

药姑山瑶族,东汉时期,以降为初创时期;唐至宋代(北宋)为鼎盛时期;北宋庆历年后至南宋,为衰落时期;元至明代初,为迁徙期。在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瑶族先民创造了璀璨的药姑山瑶古文化,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2013年7月

 

(搜集、撰稿:李玉书,编辑、校对:陈婉,图片摄影:马志勇)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