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传说

药姑山与“千家峒”的传说

发布日期:2021-04-05 19:32:20 来源: 点击量:717


周红松

  “千家峒”是瑶胞流传中的族源祖地和理想家园。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被人们称为“东方吉普寨人”的瑶胞,千百年来,一直将“千家峒”当作“世外桃园”在传唱,当作他们心中的“麦加圣地”在崇拜。
  传说远古的时候,一支瑶人飘洋过海、爬山涉水来到了洞庭湖畔的一座名叫药姑山”的大山前,只见大山雄伟峻峭,峰峰相连,绵延不绝。山头上,云蒸雾绕,翠岭葱笼;山谷间,鸟啼空鸣,走兽飞突;山脊上,溪瀑倒悬,如练飘舞。已在漂泊途中筋疲力尽的瑶胞们惊呆了,这那是“人间胜境”?这分明是上天恩赐给他们的“瑶池天堂”!顺着一条小河漂流,他们进入了一个山洞,转过洞口,竟然又是别有一番洞天,平畴沃野,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四季如春。瑶祖决定将他们的新家安在这里,取名为“千家峒”。自此,他们远离了战乱纷扰,没有世事烦忧,更没有管制约束,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和睦,相敬如宾,丰衣足食的逍遥生活。但好景不长,平静幸福的生活还是被残暴的官府无情地打破了。
  一次,一名官差寻访到了瑶乡。淳朴善良的瑶民以为来了远方的贵客,用热情的歌舞迎接着他,家家摆出陈酿,宰杀鸡鹅,盛情款待。饕餮的官差醉倒在瑶乡。一连几天几夜,忘记了回去交公差。对瑶民本来并不信任的官府,以为瑶民杀害了官差要造反,不分青红皂白举兵血洗瑶寨。愤怒的瑶民奋起反抗。他们利用山崖险岭和坚固的山寨与敌作着殊死的周旋,但终因寡不敌众,只好四处逃散。临分手时,瑶族头人将牛角劈成十二截,交给十二姓瑶人。牛角锯成十二节,每姓一节各自飞。香炉牛角合得拢,来日子孙又寻回。”相约500年后,只要牛角对成形,瑶家兄弟在“千家峒”里重相逢。
  然而,在漫长的迁徙中,瑶族后裔们忘记了回家的路。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在哪里?千百年来成为了瑶学专家和广大瑶胞苦苦追寻的“谜团”。 围绕“千家峒”的归属,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国内瑶族聚居地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先有湖南江永、道县和广西灌阳之争,后有广东乳阳之说,但这些地方要么形似而神不似,要么缺乏足够的证据,多与史料不符而遭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瑶胞的否定。
  2000年4月,几位瑶裔史学者寻着祖先的足迹爬上了药姑山。药姑山,又名龙窖山,从东而西横亘湘北鄂南,座落在洞庭湖畔,属幕阜山余脉,地跨湖南临湘和
湖北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绵延百里,总面积2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61.6米,有三关九锁之险,七十二峰之秀的美誉,风景十分秀丽旖旎。由于明时 药圣李时珍曾到此采药,称其为江南天然药库。故此山自明始,以药命名为药姑山,取代原名龙窖山
  根据史料的指引,瑶裔史学者们在这里艰辛地查找着祖先的遗迹。千家峒口雾腾腾,十二姓瑶人立村寨。定居起屋开田地,从头开山种阳春云雾纷纷千家峒,石山背后是峒头。拨开历史的风尘,他们在药姑山上看到了瑶族先民留下的一道道生活痕迹。用条石砌就的梯田顺着山体一层层拓延,闪烁着明镜般的水面;在山脊蜿蜒伸展的寨墙墙基,在杂草从中仍然隐约可见;在龙窖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腰、山坡、山沟到处都遗存有一排排石屋、山寨、石墓的遗址,散落有石门、石缸、石磨和陶罐等生活用品。
  竹铺沟遗址仍可以辨认出山寨古拙原始的风貌。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峻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历风雨而不蚀,狗头狮身的雕刻栩栩而生。一根傲然挺拔的青石男性生殖图腾,护佑着瑶族子孙生衍不息。
    夜合山的传说更为凄美和神奇。相传当年官兵杀来时,有一对情深意笃的瑶家兄妹说什么也不愿分开。俩人站在朱楼坡上抱头痛哭,泪水化作了一条条奔腾的溪流,将官兵阻挡在山对面。官兵将领见此大怒,拔出宝剑朝他们中间狠狠地砍去。俩人的鲜血顿时喷溅在清冷的崖石上,变成了一朵朵鲜艳的红杜娟,一到春季,尽情地开放在山谷里。他们的尸首抱得紧紧的,变成了今天的夜合山。每到夜晚两山就合拢相聚,一到白天就相离分开。这处被称为朱楼坡的遗址被认为是龙窖山现保存最为完整的瑶族先民遗址。山矶壁立千仞,突兀奇险。两棵千年古松直插云宵,苍劲盘旋,三棵数百岁的铁稠树,枝叶交错,自成林荫。据说,在巍峨的山矶之上,原先建有一座二十余米的石塔,每当风起云涌,山雨欲来,风铃乍响,山间一片金声玉应。这座石塔毁于文革之中,现在仅存一处残石断垣。古寨址的寨门就建在夜合山口。古寨址全长约一千五百米,有一条水港环绕在侧。水港两岸垒砌石壁,上面由四千余块五米左右的青石覆盖,上面是通道,下面为一座人造的山洞。在山洞的最下边设有第一道洞门,是进出山寨的唯一通道。一夫当关,万户莫开。从山洞拾级而上,依山势地形距离不等砌有九道石门,石门中砌有石级上下,平时可供山民汲水、浣衣、进出山寨。战时,就是抵御进攻的军事设施。
    1982年,武汉大学和原咸宁地区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联合发掘药姑山瑶文化遗址。当时试掘,文化考古工作者开挖了45×5米的探方,面积约100平方米,发掘得到了石斧、石奔、石铲、石刀、石凿、石钻、石镞、石球等石器和鼎、豆、盘、碗、罐、筒等陶器文物300多件。
通城县文化博物馆曾在药姑山下的通城县北港镇南港村收集到一批窖藏出土的银佩饰,有脚箍、银牙件、首银佩饰等100多种瑶族特色佩饰文物。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