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正德13年(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今蕲春),系医药世家,其祖父三代为医。他自幼喜读医书,继承家学,边学边为当地人治病。明嘉清9年,时年20岁的李时珍,已医术精湛,因治好一些疑难杂症,而名气大噪,在蕲春一带备受爱戴。
他曾被明廷聘任楚王府的奉祠,后又被推荐到明王朝的太医院任职。在此期间,他拜访了许多医学名师益友,收获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阅读了许多珍贵的古典医药书籍,当看到以前的《本草》缺漏错误很多时,明嘉清26年(1547年),他决意重修《本草》。
自此,他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药农、铃医请教,并经常上山采挖山药,亲口尝试,还参考历代医药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
一日,与友人对酒弈棋,闲谈间,悉闻江南通城西北部龙窖山,是唐代“三仙姑”修行采药之处,由于药草品种众多,已更名为药姑山,正是“隽邑名山百药优”之地!
李时珍慕药姑山之名,决定长途跋涉,去山中采集标本,为撰写《本草纲目》充实内容。后独自一人在药姑山采药达五月之久,先后栖身住宿在药姑山的许家坦、郎坪、田庄、三仙坛、白云寺、斗牛宫、千佛寺、新屋岭等地,在药姑山一带留下了千古佳话。
明隆庆2年(1568年)3月,正值春暖花开之季,亦是山中百草吐芯之时,李时珍打点备用行装,欲与妻子告别,只身前往药姑山采药。由于夫妻恩爱有加,平时从未分开过,此时的夫人,依依不舍,含泪送至十里长亭,反复叮咛一路要“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路上防劫匪,夜间防盗贼。饮食要当时,出门防冷热。。。。。。”李时珍满口答应,牵着毛驴,带上两个竹篓和一应行当,与夫人挥泪而别。
李时珍走黄冈,至大冶,插咸宁,过崇阳,一路打听药姑山的行程,不日来到通城,从东门进入九眼桥,眼前一片繁华景象,只见银山耸立,隽水荡漾,花草锦绣;道路宽敞,店铺林立,人群攒动,人气和谐;好一座江南重镇!
天气将晚,华灯初上。李时珍顾不上游玩夜景,投奔悦来客栈。店家随之热情摆酒上菜,全是本地绿色农特产品,其中,烟竹笋鲜嫩可口;蕨菜抗癌降压;土鸡香喷扑鼻;“两头乌”猪肝汤,回味无穷。。。。。。李时珍一看随口道:“闻听肉不养人肝与血,菜不养人笋与蕨,贵地的绿色菜肴,其味清淡可口,养颜益寿矣!”店家一听,此人懂医道,有些来头,随口应道:“隽邑瑶山迎娇客,通城特产色味浓,先生德高仁者寿,人间自有良方佑”。李时珍暗忖,通城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酒店也出人才,饭后打听上药姑山的路径,店家用手指向西北道:“先生可沿城北进青山,过下畈,入沙口,上达风,曲堤铺,穿来苏,走大坪,沿东冲可达龙窖药山。”
第日早起,马不停蹄直奔药姑山峦,但见青山绿水,树木参天,山花烂漫,药材遍地,百鸟争鸣,野兔乱窜,一片清新。。。。。。从四甲铺上郎坪,在内冲许家坦打尖住宿,后又从横岭埂至大港冲,上新屋岭、栗树坡、花果园、刘家沟,两上白云寺、三仙坛,拜谒老僧,转至大风塝各个山头,遍寻药草,并亲口尝试,几个月的时间,共采集药物标本110余科,450余种,写下了“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之句。
时至夏至,暑气逼人,药姑山上却凉风习习,李时珍继续采药,流连忘返。出门数月,李夫人在家悬望。据悉夫妻俩不但医术精湛,而且略有文采,李夫人久望君不归,就给丈夫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信的内容是:“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把中药的名字串连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夫君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升起思念之情,他立即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回信中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有趣的是“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他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深切的相思之情。
李时珍和夫人的两封情书,巧用了二十四味中药名串连成篇,毫不牵强,妙趣天成,读来情趣无限。
几个月时间,李时珍走遍药姑山边头角落,尝遍跋山涉水之苦,搜集了大量的药物标本,纠正了古代《本草》中的药名品种、产地等错漏,如“蛤蟆叶”叫“车前”,“臭鸡婆草”叫“鱼腥”,“酸叶杆”叫“胖竹”,“蛇爽头”叫“天南星”,“鸡露果”叫“金樱子”等,并将药姑山珍贵动物药材荞壳蚪定名为“蕲蛇”,规范并完善了相关医药典籍。
据传李时珍在药姑山采药,标本共有两驴车,其中,杜仲、细辛、党参、白芍、茯苓、金钓藤居多,因而称其为“江南天然药库”。
回到蕲春,李时珍苦心研究药材,勤于搜集整理宋、元以来的民间药物,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此书共五十二卷,介绍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全部源自药姑山。
《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学经验,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已翻译成十余国文字,在博物学上还为世界学人所推崇。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
李时珍卒于明万历27年(1593年),享年75岁。他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而采药药姑山的故事广为流传。
(根据药姑山老人胡先谷口述)
大坪乡政府 李玉书,陈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