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历史

药姑山古瑶地名传奇

发布日期:2025-05-03 09:02:36 来源:李玉书 点击量:73


DJI_0093_看图王.jpg

药姑山,古名龙窖山,是湖北省十五座名山之一。跨湘鄂两省四县市(通城、临湘、赤壁、崇阳),海拔1261.1米,总面积360平方公里。

地处山南的“中华古瑶第一村”(内冲)位于通城县的大坪乡,是古代瑶胞千余年繁衍生息的祖居地。同时也是江南药库、革命老区、佛道圣地于一体的神奇宝山。

药姑山的十六岭、十八尖,集山奇、洞幽、石怪、林美、水秀、潭深的风光,格外亮丽!独特的古瑶地名传奇风俗,令人神往的山水风景,古老神韵的遗址遗迹,已融入时代元素,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著名的“一塝、二坳、三洞、四坑、五谭、六坦、七坪、八冲”之古瑶地名,更是引人入胜。

一、千家峒寨“大风塝”

瑶族先民在唐代前就来了药姑山落住九峒。古瑶盘居千年的峒寨,位于山腰,海拔830米,右侧有一大风洞,后一直叫大风塝。共有九个屋场组成,为品字形。最顶上是吕顶屋,接下来是墈上、前的、中屋、譂檀、许坦、咀上等。

北宋徽宗(1101--1125)时期范致明所写的《岳阳风土记》直指大风塝。“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通城地),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宋马子严撰写的《岳阳甲志》也有类似描述。

大风塝山极深远、古木参天、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山塝布满石群,房屋石板盖顶,另有石台、石庙、石井、石桥、石墓、石神台、石墈梯地等。瑶胞在此地生息了近千年。这些都是瑶族先民独具特色的石文化遗址遗存。

瑶族先民在唐代前就来药姑山(龙窖山)落住九峒。从晋干宝《晋记》中查看,其中云:“武陵、长沙(辖下隽,今岳阳、临湘、通城、崇阳)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凭山险阻,杂处五溪之内……”上述可见,巴陵盘瓠蛮的兴盛。明王朝移阵防范,重点打击异族,同时也反映药姑山的存在和盘瓠蛮瑶人的史实。

有湖南瑶人谱记,瑶人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居住深山峒寨,自耕而食,自帜而衣,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外无犯,内无忧,与世无争,长期过着自由自在的山中农耕猎畜生活。因此,在大风塝流传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中唱道:“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世代乐无忧。”但什么时期、什么原因使瑶胞抛弃自己的家园离开大风塝?清·同治《通城县志》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税役,打击异族,强化统治,严刑重罚。洪武6年颁布《大明律》,洪武22年更定《大明律》,洪武24年(1392年)制定《天下郡县赋役黄册》,巴陵郡(通城当时属巴陵)需纳粮1.9万石,并将药姑山精制的茶叶纳为贡品,户平岁贡芽茶16斤。既要纳粮,又要贡茶,从未负担过贡赋的瑶民不服,官逼民反。明洪武5年至31年间,载入明史的平蛮平乱就有33起。三清湖广九洗川,瑶民抵抗不过,被逼无奈,只好“姊妹齐会商量好,齐齐退下当外行”。当时从大风塝的对门山退入湖南。后将对门山改名为“别离埂”,又叫“鼻涕埂”。从大风塝至香水坪陡峭的山岭下,有一个大石洞,口径丈余,深不进底,是瑶民躲避兵灾和防野兽之所。洞口杂草不生,人难站立,洞中洁净如洗,一股清风吹出,呼呼作响,终年不止,人们习惯称之为“大风洞”,即使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洞口周围无积雪冰霜,因此大风塝也是因此而得名。

二、古楼踏坳两坳异

塔坳,又名塔坳岭,位于药姑山东部,距人字岭6公里,从山顶小路经塔坳至羊楼洞,此山坡陡壑深,山顶平坦,晴天碧空万里,雨天烟雾迷蒙,云蒸霞蔚,如临仙境。塔坳不仅风光锦绣,画笔难描,而且古老神奇,是临湘通城崇阳去赤壁羊楼洞交易茶叶的必由之路。明代建有一座高高的石塔耸立在山巅,巍然屹立,雄伟壮观,故名塔坳。塔旁一座庙宇二殿四室,古时有僧人在此修祭奉神。民国22年(1933年)因战乱被毁。

历史证明,凡是一个民族居住过较长时间的地方,必然留下该民族的地名印记。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故而通城大坪乡位于药姑山脚,又与湖南临湘共界相邻。元代前同属巴陵郡,遗留下来的地名及遗址古迹随处可见。如山下的铁炉坪(今方仕村),南京岭(今辉煌村),鼓楼坳(今沙口村),大风塝下的东源冲(今内冲村),半岭黄家冲(今花墩村)等。

山上的塔坳和山下的鼓楼坳,两坳是瑶族先民的军事要地。

古代凡属叫坳的地名,一是古代的主要通道或关隘。二是地域交界,四通八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信息灵通之所。塔坳地处药姑山顶,一脚踏三县之处。有左下马洞行赤壁,右行崇阳接双港。中间直下拓坪通临湘之说。据传塔坳过往行人多,历代一直有客店酒家。山顶一处清泉井,长年源源不断,可供数百人饮用。塔坳历代是兵家战略要地,是搜集情报、窃听各方信息之所,也是四县客商往来的通融之地。

鼓楼坳,位于山下沙口村,是宋代千总吴六公护瑶驻地,是古代通城进入药姑山的重要关隘。按地平线直观,塔坳与鼓楼坳可以说是坳对坳、咀对咀,横直不过30里。

从吴氏族谱中看出,鼓楼坳是一座鼓楼,属兵家专用。吴六公为千户长,在鼓楼屯兵,是戍边之所。该地交通便捷,风光独特,景观优美,素有“佛家庙宇击鼓撞钟,鼓楼坳击鼓用兵”之说。

从隋唐始,封建王朝对瑶族先民的治理,其具体措施有,建立州郡,以治莫瑶,宋代较为宽松,设千户长(元降为百户)实施护瑶政策。剿抚并用,即访瑶人造反,又以护瑶政策。吴六公于宋宁宗年间驻通,受封为千总驻鼓楼坳,并建立莫瑶军,以莫瑶治莫瑶。史书记载:“瑶丁月米三升,就是兵丁俸禄”。一直至今,吴六公之墓,由吴氏后人保存在鼓楼坳。

三、灵山福地三洞幽

药姑山内的羊楼洞、箩筐洞、雷家洞(石门洞)为三大洞,另有大风洞、黄金洞、修行洞为三小洞。三洞以钟灵毓秀、风光迤逦、物产丰富、茶销各洲而出名。羊楼洞砖茶直销外蒙,为万里茶道之源。现为全省21个名村名街之一,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箩筐洞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土地肥沃,山奇洞异,有形象逼真罗筐山,有赖以生产的百箩坦、五姑坦,循着山涧溪流而上直至佛家圣地三仙坦。沿途的清秀溪流,与峡谷的险峻,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箩筐洞途中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雷家洞(石门洞)是瑶族先民早期居住的洞。有宋人马子严撰写的《岳阳甲志》中看到:“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接着又在宋人范致明所撰写的《岳阳风土记》中看到:“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的记载。雷家洞居古瑶世外桃源,《千家峒歌》云:“细声问,千家峒口在哪边?云雾纷纷起眼照。青山石岭路难行,半暗青山半水清……

古瑶胞有十二姓,即“盘沈赵黄李邓姓,包周唐胡冯雷人”。雷家洞极有可能是雷姓瑶民“千家峒”居住之所,这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史实真伪,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论证。

四、四坑风光药山奇

药姑山古遗址,是坑多,坪多,冲多。所谓坑,既是地名,又是风光独特、山水秀丽、药材众生,花草遍地的地方。也是瑶人居险安居的小峒寨。山北龙源梅池有狗肉坑、打铁坑、胡巴坑、徐家坑。山南大坪内冲古瑶村有著名的磨刀坑、墩水坑、菜岭坑、拦驾坑(兰家坑)都在海拔600米以上。各坑只能攀爬而上。一路只见怪石倾斜,涧水溪流,碧绿照人,药草花香,百鸟争鸣,路随溪转,有观赏不尽的奇特风光。研究人员通过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药姑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的“千家峒”相吻合。

例如,一是磨刀坑,古代的石屋遗址还在,沿溪流而下,十几处怪石沿溪而立,石上全部都是刀斧磨过的痕迹,有的大石已被刀斧磨深一条沟。相传古代瑶人进山砍柴、采药、斫树、打猎,都要从磨刀坑经过,并歇下来擦磨刀斧,以备进山之用。因此,一直呼之为磨刀坑。

其次墩水坑,是一处险峻的战略要地。路下一条槽沟,神秘莫测,原始次森林,野生中药材钩藤遍山都是。谷底两边是悬崖绝壁,轰鸣的瀑布山泉声,回响在石壁之中。一条200米长的羊肠小道挂在石壁之上,只能一人通过。古代瑶民为防官府围剿,只派一人守住墩水坑,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墩水坑中间一座古石庙,由于年代日久,庙宇没有神像,全部片石叠成,占地8平方米,高2.4米,远观一堆乱石,据考究,其实是古瑶民求神祭拜的地方。两边的石梯地约两亩左右,有四个土窖,可藏人和物质。成片的楠竹,一大片红叶杂树参扦其间,更增添了墩水坑美色。墩水坑有独特的风光、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奇异的民俗,令人神往。

再次是菜岭坑。菜岭坑与大风塝峒寨隔山相望,海拔800米,这里古木参天,银花遍地,怪石嶙峋,群峦叠嶂,沟壑幽深,云雾缭绕,恍如仙境,夏季凉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场所。古屋遗迹明显,是夯土为墙、立木为柱、泥石土屋、与山水融为一体。地无三尺平,谓之出门一脚平路。民国时期,为躲避国民党侵害和日军,内冲村民胡先佛、胡从水、胡仁山都在菜岭坑居住过。是一处神秘的瑶民住所,明显的石屋遗址尚存。丈余长的石柱横卧在地,大量的石器、石台、石井、石墓犹存。屋场前还有一面石岩层,宽约7米,高约6米的巨石,直挺立在石屋前。据内冲老人胡仁山讲“这个叫做挡屋石”。可谓是天工造物、鬼斧神工、风行水上、美不胜收。游人至此,风似香流,水似玉液,如入画廊,既使人惊叹,又令人神往。

最后是兰家坑(实为拦驾坑)。从兰家坑直上白云寺,只有3公里。是原平畈人群上白云寺求神拜佛的必经之地。一条溪流直泻而下,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几座砌石民房像挂在路傍壁上。据传,古代设有杂货店,主营火纸、鞭炮,专供上香拜佛信土所用。另有几间住宿饭店,专门接待白云寺往来香客。兰家坑并没有姓兰的居民,历代均胡姓长居于此。据传是凡属达官贵人从此地上白云寺,就拦驾留客住宿或购杂货等,后一直呼之为拦驾坑。

五、天造五潭绝美景

药姑山风景有奇观,民间有奇闻,历史有奇传,确为不假。有天造的五大潭神奇,地设的五小潭入化。五大潭即,山北有著名旅游圣地老龙潭、观音潭、鸳鸯潭,山南玉龙潭、三仙洗澡潭。是山南山北临湘通城药姑山合为的五大潭景。

老龙潭位于龙溪港上游,潭四周沟壑纵横,山峰尖削,素有山奇水秀、林幽石怪之美。境内奇峰叠翠,溪涧交错,与观音、鸳鸯两潭相连,潭内泉水直通洞庭湖。历代传说丙午法师(四觉和尚)带徒子徒孙求雨降龙故事,流传至今。山体内流水变转,或隐或现,激起浪花似雾如云。三伏天温度不超过20度,水明如镜清澈见底。游人至此,流连忘返。

玉龙潭位于古瑶村鹰咀岩,与老龙潭地平线一致。南北对称,沿途风景秀丽,百鸟啼唱,药香扑鼻,花草遍地。70年代内冲村将玉龙潭扩建为鹰咀岩水库,下面建一电站,饮水发电,供全村照明。

奇异的是,玉龙潭周边五小潭,名为石雾潭、葫芦潭、长方潭、盐礶潭、黑猪潭。五处各有特色,每小潭面积约60平方米,四周怪石叠叠,流水淙淙,潭内溪流如白龙出洞,清波回旋,波光粼粼,水明如镜,蓝天碧水相映,清淋见底。

特别是盐礶潭,更是一绝,泉溪从何家楼流向鹰咀岩,潭边翠竹成片,怪石千姿百态,药草随风摇摆,山花烂漫,风光格外秀丽独特。早在90年代,有余德老师到此一游,并题诗一首“轩棘寻幽径,林深不见天。高山摇翠竹,深谷响流泉。身边一涧水,头上百重山。悬崖斧斫就,底下油盐潭”。真乃山水奇观也。

六、瑶山六坦似仙境

药姑山是传说中的仙山神山。千百年来,瑶族先民在此山中长期过着自由自在的耕畲生活。这里山高皇帝远、林密鸟不惊,风景优美,春季山花烂漫、万紫千红,夏天白云飘飘、芳草萋萋、凉风送爽,秋日层林尽染、果压枝头,寒冬腊梅斗艳、白雪皑皑。置身其间,犹入蓬莱仙境。千家峒的古瑶先民得天时地利,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石文化。无论从史籍记载,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方面来看,药姑山的风景、气候、地名地标遗迹,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的“千家峒”龙窖山(药姑山)相吻合。

药姑山的六坦,就盘踞在崇山峻岭之中。三仙坦、五姑坦、观音坦为佛家圣地。大坦、百箩坦、许家坦为古瑶民居。六坦各有千秋、景色各异。坦顶白云绕山,将六坦笼罩,时隐时现,格外神奇。虽山高路陡,但到各坦前却地势平坦、错落有序。

三仙坦是唐代三姐妹来此修行采药治病救人的原址。五姑坦是五姑嫂一齐修炼之地。观音坦位于三仙坦下,虽半山腰,但坦平宽阔一亩有余,是在高山少见的平地。边沿一巨石,直径2米,据传是观音大士巡游药姑山打坐之地,有古奇灵秀之美,故名观音坦。后有人题词“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之句。三坦被誉为灵山福地。

大坦、许家坦实为民居,坦前古木参天,周边盛产绿茶,并列为贡品。两坦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土地肥沃,野物繁多,是理想的古瑶家园。百箩坦更为出奇,除风景独特外,出产丰富,圆形山包,顶平坡陡,每年在坦顶种植玉米或红薯。秋收时,不多不少,恰巧一百箩(即50担),因此被称之为百箩坦,并沿用至今。

七、七坪八冲瑶村秀

偌大的药姑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元代前为汉瑶杂居地,遗传下来的汉瑶民居遗址比比皆是。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且有着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奇山奇水、动人传说、遗址遗迹,俯拾可得。从晋代起,龙窖山就有七坪八冲之说。山北(临湘)有柳坪、桃树坪、打谷坪、千家坪。山南(通城)有大坪、栗坪、铁炉坪等。同时具有许多神话传说及民族特色的古地名。如:“烂船沟、狗肉坑、猪头坡、筷子咀……”至于瑶族先民在药姑山周边各居何处,我们只能从原始《千家峒歌》中描写的情景与留下来的古迹与古地名推测一二。八冲中,山北有横冲、脚鱼冲、灵官冲、潘家冲。山南有东源冲(内冲)、大港冲、黄家冲、西冲。这些居民点从古至今一直未改名。另临湘傍药姑山还有菜冲、细冲、金家冲的小地名。古瑶民立寨村取名,一般都用“峒、洞、寨、坪、坑、冲、源”等为多。所谓“坪”,是山区少见的大地坪。面积较为宽敞,耕地面积大,居民房屋集中,交通便利,贸易之所。

大坪,唐代曰为大坪寺,位于药姑山脚,面积约5平方公里,坪中建有座太平寺庙,因此又叫大坪畈。宋代就有人传言,说大坪畈上是一块发地,“有人葬得大坪地,子孙后代穿朝衣”。因此,四周居民纷纷将亡故祖宗葬入大坪,大坪成为乱坟岗。直至解放后,1959年人民公社组织劳力开辟田园化、平整土地才恢复现状。

凡属有瑶人的地方,就有“坪、源、冲”之地名。湖南瑶族辰溪县也有大坪、冷菜坪、菜冲、棉花冲,宁远县也有大坪、东冲峒之地名。

广西桂林市博物馆研究院盘福东(瑶族)先生曾经在《千家峒考说》一文中指出:“盘瓠集团活动范围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其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因此有盘瓠集团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千家峒歌》中就有:“瑶人出世武昌府,漂游过海到千家。云雾暗渐千家口,十二姓瑶人落峒中。安居立屋开耕种,斩破青山又起根”。如今的古瑶第一村,就是原来的东源冲。黄家冲(王家冲)、大港冲、西冲都是古瑶周、黄、李、胡姓氏遗传,其他姓氏均为明永乐年间从江西迁入的汉民。

铁炉坪,今叫铁路坪,位于药姑山脚方仕村境内。由于炉与路谐音,后人喊变口误为铁路坪。可想而知,药姑山从未通火车,哪来的铁路?但据考证,铁坪有金矿和铁矿石,60年代还有人开采。据传,元代前是一处利用本土资源艺工搭炉打铁、制造刀斧农具的地方。因瑶人生产工具落后,一直至宋代,才会制造脚踏弩和打制瑶刀和锄头。瑶歌唱道:“瑶家锄头李家打,峒中大田唐姓开……”“张打铁,李打铁,打到庄家门前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如此看来,宋时官府对瑶民政策宽松,又是汉瑶杂居之地。是否李姓铁匠与张姓合伙经营打铁?药姑山脚韩岭一直有张姓人家。此是笔者一人之见,史实真伪,以待专家以后进一步考证。也说明那时汉瑶两族人民文化相互交流密切。

DJI_0397_看图王.jpg

药姑山不仅是古瑶居地,还是江南药库,明代医圣李时珍在万历年间曾经在此采药撰写《本草纲目》达半年之久,并写下了“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之名句。

药姑山还是红色土地、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红十六师在药姑山浴血奋战。并有26人参加了红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由于药姑山地名独特,遗址颇多,在80年代初,有吴楚先生撰写了有关地名诗如下:“药姑有药仙,采药湘鄂边。日食茅屋岭,夜宿桂竹源。洗涤泥水塘,饮水螃蛤泉。雄狮当后卫,五马耕石田。双风报天晓,独烛照青天。田庄抪五谷,观音采红莲。栗坪有柑桔,坪上白果园。白鹭游水口,雅雀闹屋檐。天鹅常抱蛋,水碓出神泉。乌鸦朴福地,白云托三仙(指白云寺、三仙坦)。千足出壁山,马颈望新店。龙潭涨洪水,韩婆划烂船(指老龙潭、烂船沟、寒婆寨)……

历史证明,凡是一个民族居住过长时间的地方。必然留下该民族的印记。通城药姑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且有大量的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就“一塝、二坳、三洞、四坑、五潭、六坦、七坪、八冲”古地名遗址而言,历史昭示现实,现实昭示未来。通城药姑山的古瑶文化,始终保持了高度认可和民族特色。形成了与其他民族和谐共生大团结的良好关系。更是当代推进乡村振兴、文旅结合、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为实现现代化共产主义社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大坪乡退休干部李玉书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