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出早照青山,千家洞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人屋担禾屋背晒,日落石岭禾回厅……日落白石岭背庄,姊妹齐齐过莲塘,莲塘水面白净朵,手更莲子四行香……日落江,牯牛里累下江归……”——你看,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田园诗,此乃流传瑶族民间的《千家峒歌》。千家峒不是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它是瑶胞的“麦加”——真真切切的故国家邦。流浪了千秋百代,流浪了千山万水,故国家邦似是永难觅回了,但海内外瑶胞却仍在千遍万遍地歌唱,寻找并期望重归这个名口旷千家峒”的故乡。
“瑶胞寻根千家峒,史实有待百家争。”(费孝通语)寻找“千家峒”,研究《评皇券牒》,无论对瑶民,还是理学工作者,都是—个诱惑和挑战。据理学专家李本高介绍,1980年,湖南省民族研究所一成立,即组织专门力量从事瑶族研究。1981年,国家民委决定由中央民院民研所、广西民研所和湖南民研所3家联袂开展对瑶族《过山榜》(即《评皇券牒》)的研究。
1984年6月,《瑶族(过山榜)》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第—次正式出版《评皇券牒》文献资料,它揭开了研究《评皇券牒》的序幕。1986年5月,第一届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举行。会议确定了今后国际瑶族研究的三大重要课题,《评皇券牒》研究即是其中之一。199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钰先生编辑的《评皇券牒集编》,共107篇,这是当时已搜集到的《评皇券牒》和有关资料之大成。
无独有偶,日本上智大学教授白鸟芳郎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即出版了《瑶人文书》,此书得到了日本天皇的肯定。为此,日本天皇还给白鸟芳郎颁发了一枚紫绶勋章。
但探索者的脚步远远没有休止符。瑶学专家李本高先生从1979年始即开展这项工作并于1995年出版了《瑶族{评皇券牒)研究》。依据《岳阳甲志》上“龙窖山,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名。”这一记载,李本高和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邓有志自2000年4月始先后三到临湘市龙源乡考察。临湘市也迅即成立了龙窖山瑶史调查组,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双方在龙窖山中发现了大量瑶族先民生活过的遗迹,在不少地方志上发现了有关龙窖山瑶民生活的记载。
《千家峒歌》称瑶族十二姓分居在九个峒中,而龙窖山就有“三关九锁”之说。三关即龙溪港三个险隘之处,九锁即四面环高山,只有一个隘口可进的山峒。古塘、朱楼坡、漆坡、梅池等9个自然村,就是典型的“九锁”。《千家峒歌》云:瑶民进峒先要登石级上山,然后进石门入峒,此石门只一人肩牛犊可过。这一地方就在龙窖山的漆坡。
临湘市政协秘书长、瑶史调查组组长杨振斌,市文化局副局长汪松桂称:“文革”前,龙窖山区的村民住的是下为石头墙、上为木制的吊脚楼,梅池村古塘组,“文革”前就曾保留有48座吊脚楼。厕所都是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大王桶,直到现在还有少数村民使用这种厕所;瑶族的图腾崇拜物为狗,龙窖山就肓一条山冲叫狗肉坑,传说是先人不吃狗肉,专埋死狗的地方。解放前,村民喜戴银饰、擅长种茶等习俗都与瑶人十分相似。在龙窖山的古塘、朱楼坡和漆坡等地还发现不少瑶民先人的墓葬。
据查,现今龙窖山区居民的族谱全是明永乐(1403年)年间前后迁入的,迁入前龙窖山已无人烟。像朱楼坡的青石工程,现今居民各姓族谱上均无记载。现居民亦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建。
根据这一组饱经岁月磨洗依然风姿不改的生命密码,邓有志、李本高及临湘龙窖山瑶史调查组均认为,临湘市龙窖山瑶族先民生活过的遗迹,是瑶族历史上原始千家峒时代留下来的。龙窖山地理位置与瑶族历史上迁徙途中的千家峒地理位置吻合,《千家峒歌》中描述的原始干家峒中的环境和龙窖山的环境几乎一致,且《千家峒歌》中的千家峒中的一些小地名都能在龙窖山中找到。而且有众多的史料明确记载了龙窖山在以前是“山徭居之”的“日听飞禽主语”、“夜与百鸟共栖”的“鸟乡”,是“刀耕火种”、“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的原始千家峒文明。因此,龙窖山很有可能就是瑶族史上原始的千家峒,也就是全球300万瑶胞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精神家园。
据悉,今年9月24日,有关方面将在临湘市召开瑶族重大历史问题(漂洋过海、千家峒、瑶族迁徙)学术研讨会。临湘市委市政府慨然承诺:全力支持这一工作。民族的事,大家来办。从道义上讲,我们有责任帮助瑶胞弄清其历史之谜。弄清瑶族的历史,其实也是弄清临湘的历史。如果千家峒确实在此,我们就可以架起一座中外瑶胞的桥梁,这对瑶族是—个贡献,对增加临湘的知名度,发展临湘经济也具有不呵估量的价值。 寻觅瑶胞丢失的故乡上阙:没有故乡的灵魂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瑶族既是普通一员,又是一个特殊群体。素有“东方吉卜赛人”之称。目前人口达300万,其中国内240万,分布于桂、湘、粤、云、贵、赣等6省130个县(市),另有60万分布于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瑶胞们几乎都是眼噙热泪唱着《千家峒歌》和《盘王大歌》一步一回首地走上迁徙之路的。瑶族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移民史和拓荒史。
汉文瑶史《评皇券牒》详细叙述了评皇高王之争,评皇屡败,于是出榜招募天下英雄。然而臣僚均畏高王强大,不敢应征,唯盘瓠扯下皇榜,使用计谋咬杀高王,为国立功,评皇赐三公主与之为妻,后夫妻被送到会稽山的白云深处安居乐业,数年后盘瓠夫妇生育6男6女。盘瓠死后,评皇敕赐盘瓠为始祖盘王。6男6女为王瑶子孙。并赐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十二姓,瑶族从此诞生。
瑶族自古就居住在深山恶水之地,加之封建统治阶级的驱赶和掠夺,他们被迫吃尽一山又移一山,一生一世总在迁徙。
春秋战国时代,瑶族先民迁徙至“江汉之浒”。《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云:“瑶人出世武昌府,发人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姊妹宽游世无忧”。江汉之浒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因受自然灾害和战争之苦,不得不再往南迁徙。《盘王大歌》唱道:“瑶人出世武昌府,漂洋过海到千家。”
到唐代元和年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瑶”的民族族称。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卜书中写得十分清楚:“谭州杂有夷人名徭。”瑶学家李本高指出,“徭”在潭州出现,充分说明湖南是瑶族最早的故乡。
瑶族在洞庭湖沿岸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因各种原因,兵分三路继续迁徙,“一支下南海(闽南至粤南沿海),—支下交趾(越南北部和中部),一支下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安居。”他们“游山转岭”,“青山荒坡,刀砍火烧,种植禾友,撒播粟糠。”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燎原之势。此种迁徙方式实为瑶族新独有。
《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比较详细地记录了瑶族集体迁徙的史实:“龙头山上本是好,马鹿反乱透心忧,马鹿耗散无计奈,姊妹商量出山游”,“景定元年四月八,姊妹齐齐到海边,齐家商量出渡海,姊妹众齐广山游。”“过山游落干家洞,落脚开山又开头。”“落住洞中六十年”,“廿七落马围洞来”,“瑶人退出千家洞,游山游岭进桃源。”——不同历史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被瑶胞们唱成了一首首滴血的歌谣。
然而种族的火种远远不止于“南岭”。他们开始真正的“飘洋过海”了。勇敢的瑶民的足迹踏上了东南亚、北美、澳洲、西欧等数十个国家陌生的土地。
广西瑶学会副会长李本高先生也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1989年,我随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赴美国瑶区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那里的瑶胞热烈欢迎,他们载歌载舞举行欢迎仪式,设宴盛情款待。
当我们将《瑶族《过山榜》选编》和挑花腰带、饰品等送给他们时,他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他们也将珍藏的《过山榜》和挑花制品拿出来仔细地与我们的对照,当发现二者几乎完全相同时,竟情不自禁的跳起来和我们拥抱:‘我们都是盘王的子孙,是一家人,是亲兄弟,我们总算见着了。’” 瑶族瑰宝《梅山图》简介瑶族文化瑰宝《梅山图》于一九九五年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宾村被人发现后送交当地档案局收藏。据了解,该图绘制于清乾隆九年(一七四五年),全图分五卷,总长五百三十一米,彩绘在宽零点三五米的土麻织布上。从工艺上看,该图是经过防腐处理后彩绘的,每隔二米许订有绳索,以供悬挂之用。该图除有小部分因年久破损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好据考证,有关专家论证,此《梅山图》为我国目前瑶族唯一保存最完好、反映瑶族历史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瑶族文化古画卷。 反映瑶族信仰、历史的珍贵画卷。从其中的文字说明可以得知,它是根据明万历年间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张挂”的《梅山图》临摹绘制而成。瑶族的信仰是泛神论,主要宗教是道教。《梅山图》中的诸神以及洪门道场就反映了瑶民的信仰。 山图》是瑶族做“洪门”道场时张挂的神像图。洪门道场是瑶族梅山先民的遗风,当村里要举行重大祭祀仪式的时候,都要唱梅山歌和悬挂《梅山图》祭奠历代仙升梅山十三洞的先人及神灵。《梅山图》上的彩绘以人物为主,画布为麻织,大约有一千余位形貌各异的神和人。有神鬼菩萨、道、佛、儒三教先师,帝王将相,民间信仰的各种神仙以及瑶族人农耕布织以及渔猎劳作的画面,其中农耕、狩猎、祭典、乐舞、神话等故事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绘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内容概括整个瑶民历史、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服饰等。 幅反映瑶族信仰、历史的珍贵画卷。从其中的文字说明可以得知,它是根据明万历年间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张挂”的《梅山图》临摹绘制而成。瑶族的信仰是泛神论,主要宗教是道教。《梅山图》中的诸神以及洪门道场就反映了瑶民的信仰。 千家峒我的家清晨的都庞岭三峰山似黛色苍龙般蜿蜒起伏。撩开牛乳薄纱般的岚烟紫气,一块块翠如碧玉的田地、一条条晶莹澄澈的溪流、一幢幢齐整的民宅、一丛丛微吐芬芳的花草映入眼帘。同行导游、一位笑靥如花的瑶家阿妹介绍说:“这就是千家峒,我的家!”
这就是千家峒?这就是散落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瑶胞们心中的圣地? 相传,千家峒是块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山林茂密,土地肥沃,物产丰盛,仅有一个山洞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千户瑶人在此同生活、共耕作,丰衣足食,怡然自得。后来,千家峒被官府发现,先有粮官进峒收租,后又派兵马血洗了千家峒。峒内十二姓瑶人被迫出逃,临行前约定:500年后,子孙后裔不论漂泊到天涯海角,都要重返故土团聚。 数百年来,瑶民们一代又一代地跋山涉水、寻觅故址,然而昔日的天堂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1986年5月召开的瑶族千家峒故地问题座谈会,才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千家峒就在湖南省江永县都庞岭下的大远乡。 当年进出千家峒的惟一通道———穿岩洞口,早已因开山修路而难寻踪迹。如今,再无须躬身穿越那曲折幽深的岩洞,千家峒内如锦似绣的风光便可扑面而来。 这里的山,秀丽隽永,层峦叠嶂,树木葱翠,鸟语花香。远眺可观“三峰霁雪”、赏“五岭云海”;近看则有小型石灰岩山。这里的水,千姿百态,或飞瀑急流一泻千里;或溪流清亮澄净,纤毫毕现;或温泉暖润如玉,终年不涸。这里的洞,钟乳密布,毓秀深邃,地下水出没无常,令人称奇。 千家峒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稚气未脱的瑶家小童手持小鞭赶着牛羊在山野里嬉戏,健壮的瑶家小伙挥锄舞锨在田地里劳作,麻利的瑶家阿婆捧着女红在屋前飞针走线……徜徉在山道上,不经意间便会听到动人心弦的瑶歌。流连于村舍前,一不留神就有瑶家阿妹绚烂的裙袂闪过眼帘。做客瑶家,主人会热情地奉上香醇的米酒,呈上爽口的油茶,唱响婉转的《迎宾曲》,舞起刚劲的“长鼓舞”……古朴浓郁的瑶家风情令人心醉神迷。 保留古风的千家峒,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时代气息的熏染。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拥有10个行政村、2000余户人家、8500多人的瑶族大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早已进村入户,不少年轻人更是穿着入时,驾着摩托车风驰电掣,手持移动电话谈笑风生。 千家峒的传说 千家峒是瑶族先民的原始聚居地。在中国以及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的瑶族同胞中,都长期保存并流传一份记录着本民族的重要文献史料《千家峒》或《千家峒源流记》,按照这份历代相传的古文献史料和流传在瑶民中的故事,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的原始聚居地。瑶族先民曾在千家峒内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丰衣足食的生活。
近年来,陆陆续续发现了几十本《千家峒》和《千家峒源流记》手抄本,它们记载着瑶族的历史和千家峒的兴衰过程,而且大同小异。据传,千家峒是一处只有一个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间盆地。自古有12姓瑶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发展到一千人家,故取名千家峒。传说中的千家峒“有一地,四面高山。有石洞一座入内,内有数十里丰原广地,可到此地定居……日后人繁族广,定名为千家峒”。据史载,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千家峒,从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瑶民首领自知不敌,于是吩咐瑶民从一个通往道县的山洞里逃走。瑶民在离开千家峒前,将一只牛角锯为12截,每姓瑶族保存一截,又将祖先偶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洞有一座“石童子”为标记,并立下盟约,嘱咐500年后,瑶族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12截牛角拼合吹响,洞门自开,将祖先偶像取出祭祀。出逃的瑶民大多散居在大山中,他们向往失落的家园。回到千家峒去,成为一代又一代瑶民顽强生存的精神寄托。
1986年5月,有关方面的47位专家、学者聚会江永,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取得一致意见,瑶族先民故地千家峒在湖南江永。此后,先后有美国、日本等地的瑶胞来千家峒寻根祭祖。平静多年的千家峒逐渐热闹起来!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