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发 源 圣 地 , 江 南 天 然 药 库
电话:15872841918
当前位置:首页 > 瑶乡发源 > 古瑶传说

探秘药姑山“千家峒”

发布日期:2021-04-05 20:29:10 来源: 点击量:818

 张萌  

  目前史料和实物遗迹证实,瑶人曾经生活的最北地区就在通城药姑山。西晋后期,瑶族先民由中原大举南迁,在通城药姑山一带安家落户。宋代,药姑山成为瑶民聚居的核心区域。《岳阳甲志》写道:“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自食,自织而衣。”他们在此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果不是要下山做盐茶等生活物资交换,则不轻易到市井中来。另据《通城县志》记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
  宋朝以后,瑶人或经战乱或避徭役,向南迁移,最远到了东南亚一带。二十世纪初,东南亚一带的瑶人又远涉重洋,一部分迁往北美和欧洲。如今300万瑶胞对千家峒念念不忘,《千家峒》唱道:“千家峒口在哪边?云雾纷纷看不见,青山有路难辨清。”在2001年召开的瑶族研讨会上,
中国(广西)瑶学会在《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中说:“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无论是从史籍记载,还是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相吻合。瑶族人心目中的“千家峒”也就是我们汉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在都市生活习惯后,入山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山中的新奇神秘,反而越发使人渴望走进大山深处。当记者在东莞时运佳实业李英豪先生陪同下,开车从东莞出发经武深再转杭瑞高速进药姑山,李英豪是土生土长的药姑山子民,从小在山上长大,直到改革开放才走出大山,去广东打工发展,经过20多年的辛苦打拼,如今已经是拥有自己的实体公司。远眺群山相拥,山脊绵延,山顶浮云缥缈,药姑山离通城县城约半小时车程,在县城的西北面,从 S320省道一转入乡村小路,便可以远远地望见青黛色的山巅。古老的幕阜山脉在洞庭湖东岸,向南北延伸,药姑山是幕阜山北部余脉,也叫龙窖山,地跨湘鄂两省,聚通城、临湘、崇阳、赤壁四县市。
  龙窖山后来改为药姑山,与李时珍有关。相传在唐朝时,山顶上住有三位仙姑,她们采药救人,后得道飞升。这个故事一直传到明代,李时珍因此慕名而来,寻到这座因药而出名的“神山”。李时珍到龙窖山(药姑山)后,几个月里流连忘返,登山涉谷,寻找各种奇珍异草。“李时珍在湖北名声大,他走后,这座山便被本地人一直称呼为药姑山,而在湖南这座山还叫龙窖山。”留下“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佳话。
  当车子驶到一个山洞门口。据李英豪介绍,以前瑶族有一个传说,他们要回千家峒,必须经过一个长长的山洞,只能容一个人走,后面还可以牵头牛。这个长一里地的山洞,是上山的必经之路,在1974年修建山后面的横岭水库时,山洞被扩宽成“隧道”,隧道下面则是激流暗涌的水渠。这不禁让人想起《桃花源记》中写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入口宽6米左右,洞顶高七八米,抬头上望,上面怪石嶙峋,石纹动如惊涛。山泉从洞顶向下流注,沿洞壁滴落,水多处,如同珠帘。向对面洞口望去,洞口白光耀眼,因洞外绿色植被较多,洞口的光渐渐形成绿色的圆形光晕。走出洞口,便豁然开朗,恍如来到世外桃源。

  继续往上前行,来到横岭水库。李英豪指着对面的山坡对记者说:“这是瑶民留下的梯地。”坡上田地几乎隔一米就开辟一层,并用石片垒成田埂。“这不是梯田,是梯地,坡上没有水田的。种不了多少粮食,只能种些红薯、玉米、小米。”李英豪解释道:“瑶族是在明朝洪武时期被迫放弃家园的,那时这里还没有玉米、红薯种,仅能种些荞麦、小米等旱作物。”
  再往上走就到了李英豪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叫刘家沟,是一个两山中间的狭长山沟,原来的屋场如今只留下残垣断壁,大约2米多高的石墙,房间里面都长满了竹子野草,在屋后的山上,李英豪指着一棵普普通通的小树木对我说,这个就是珍贵木材——金丝楠,金丝楠只能生长在海拔1000到1500米的亚热带阴湿山谷山洼以及河边,刘家沟地理环境非常适合金丝楠生长,李英豪介绍说,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已经租下了这里几万亩山林,不砍伐一草一木,为了发展绿色旅游,下一步我准备在刘家沟大规模种植金丝楠,让游客免费参观。
在去往三仙坦的石壁上,有几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瑶族早期千家峒”是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女书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宫哲兵所书,宫哲兵教授也是研究瑶族千家峒权威专家.


在线客服
联系

电话

15872841918

手机号

15872841918

邮箱

744983445@qq.com

微信